•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1-06-08 12:00: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xxy/jxxy201703/jxxy20170306-8-l.jpg
      [摘 要]为了解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及发展动态,在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做简单文献回顾后,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时间序列、学科和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研究缺陷等几个方面对CNKI数据库中失地农民研究領域近15年的学术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研究发现,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基本成型,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社会融入、就业、市民化、城市化、土地征收与补偿安置等问题成为我国失地农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在完善法律制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可持续生计问题及政府权能问题等方面仍有扩展的空间,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文献计量;共词网络;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7)03-0058-13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 GDP 诱惑下大力推进土地非农转用,农村土地不断被征收,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典型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面临收入下降、就业困难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等问题。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而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农村稳定,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失地农民的已有研究是否深入全面,是否存在研究不足甚至空白的研究领域,这是本次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失地农民问题做简单梳理后,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将我国失地农民研究重点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揭示其发展趋势。
      一、文献综述
      地方治理研究 2017年第3期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失地农民”或“被征地农民”进行检索,检索项为“篇名”,在跨库选项中删去“报纸”一项,结果显示,相关文献共有6662 篇,其中期刊论文5269篇,博士论文40篇,硕士论文1151篇,会议论文202篇。另外,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当当”“亚马逊”等网站检索到已出版的有关专著共56部。数据样本检索完成时间为2016年7月22日。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国内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文献已经相当丰富。笔者认真梳理以上文献,发现学界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失地农民规模、现状及成因分析
      有学者认为,早在2006年中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1],统计表明中国每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16.75万~20 万公顷,如按我国农民人均拥有 0.067公顷土地推算,每年新产生 250 万~300 万失地农民[2],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失地农民总人数已达7000万。或许学者测算方式不同,对失地农民的界定不同,但这表明失地农民问题已不可忽视,他们面临家庭经济失衡、居住安置堪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缺位、社会关系断裂、教育缺失、身份转换艰难等诸多困难。国内学者将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健全[3];政府寻租问题严重和监管缺失[4];农民自身能力原因[5]。
      (二)失地农民转型中的法律缺位与制度异化
      黄宗智认为“当前的这个国家体制既是众多问题的解决出路,也是它们的来源。今天需要的是把国家从一个控制性、汲取性的机器改造为一个服务性的机构”[6](P81)。失地农民转型中的法律缺位与制度异化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四个主题:围绕农村集体产权虚置、土地控制权旁落,探讨农村土地产权关系[7];注重土地征收的合法性依据,建议加快制定《土地征用法》,整理、完善并创新现有散落的补偿和安置制度[8];强调政府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过程中的巨大能量,探寻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与动力机制[9];关注我国农民权力贫困,疏通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空间和渠道上的制度堵塞[10]。研究者突出政府是法律完善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强调通过制度变革使国家由控制、汲取变为保障、扶持,保障失地农民的交易主体地位与公平参与交易的权利,杜绝政府“与民争利”的潜在可能性,让失地农民免于沦为城市化的牺牲品。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在我国,土地兼具农业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当农民失去土地时,也就失去了这一基本保障。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失地农民研究的重点,相关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学界有多种思考,如“二元说”,即依托于补偿安置费及流转后增值收益;如“三元说”,即由政府、土地开发商及农民三者共同分担[11];再如“多元说”,即由转移支付、土地出让金、土地储备增值收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社会各界捐献等多渠道筹资[12]。其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提出了多种解决路径,如:并入“城保”和“农保”体系;创建介于“城保”和“农保”之间的“镇保”为失地农民提供保障性服务[13];结合当地实际的“社区福利联合体”模式;将失地农民纳入商业保险体系等[14]。其三,失地农民保障机构运行机制问题。关于这一点学者们聚焦于运行和监管,如:引入竞争机制,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15];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单独设置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等。
      (四)失地农民社会纽带重组及可持续生计研究
      学术界在对失地农民社会资本及心理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融入与纽带重组问题,如社区重建与社区治理、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建构、失地农民市民化和组织化等,期望提升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文化适应”[16]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认同”“角色认同”[17],进一步完成其“身份转型”,培养其“公民意识”[18],构建起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各阶层群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型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是近年来失地农民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国内学者界定了“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概括了其特征,建立了分析框架,提出了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十种应对策略:实现充分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转换农民角色、落实社会保障、完善补偿机制、积累家庭资产、保护合法权益、创新现有制度、建设内源社区、转变传统观念[19]。

    推荐访问:展望 文献 失地农民 回顾 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