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植入社会学名词素材,成就议论文写作深度

    时间:2021-05-07 00:06: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对于现象有所分析,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但很多考生往往缺乏这种强大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心理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相关名词这一类特殊素材,就能够直接利用现成的研究成果,将现象与分析都“植入”作文中,不但能成就作文深度,还能带来小众的陌生化效果,使文章从陈词滥调中脱颖而出。
      名词在线:甜柠檬心理
      【名词解释】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讲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寻不着,只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只能将就吃柠檬。这实在是一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可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甜的自我安慰现象,就叫“甜柠檬心理”。
      【名家范本】
      心理研究表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心理会有一个自动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即是将不良刺激转化为良性刺激,藉此度过难关。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合理化、压抑、选择性遗忘、幽默、升华等等。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体现更多的则是合理化。这种倾向主要分两类:一是“酸葡萄”,二是“甜柠檬”。如果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如果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不为此感到苦恼。
      娜塔莎同时选择了二者。一方面,既然没有在外面生活,外面也就没有什么好羡慕的,因为外面有“恶习”,也有“坏朋友”;另一方面,既然已经被绑架了,如果在认知中更多地强化悲惨境遇的观念,无疑会加深自己的痛苦。如果把被绑架的事实理解为没那么糟甚至还不错,会降低内心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熊培云《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速用片段】
      有人说“酸葡萄心理”是虚伪的矫饰,“甜柠檬心理”是浮夸的自欺,或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两种心态把握在一定范围内,尤其在遭遇创伤的时候,对个人的心理是有强大治愈作用的。而且,相较之下,“甜柠檬”的正向激励要比“酸葡萄”的负面抱怨更有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深谙“甜柠檬心理”的哲人。他曾经和许多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与其说是“住”,不如说是“挤”,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因为他认为,能有许多朋友与自己一起交流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正是因为有了知足常乐的心态,他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求到精神上的快乐。
      不久之后,他的朋友们都搬走了,房屋里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苏格拉底仍然生活得很快活,人们很不理解。苏格拉底这样回答道:“有这么多本书陪伴着我,他们就像老师一样,我也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又有什么令我不开心的呢?”面对朋友的离去,面对孤单,苏格拉底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时间又过了几年,苏格拉底搬了家,住在一楼,在别人看来,这里阴暗潮湿、又吵又闹,然而他却十分满足,因为一楼出门做什么事都很方便。后来,搬到高楼上的他也没有因此而失落,他再一次从中找到了高楼层的优点——安静、光线好、上下楼锻炼身体。不管身处高楼还是蜗居一楼,苏格拉底总是能够从它所处的环境当中找到一只“甜柠檬”,乐享生活,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种超然的智慧。(高越)
      名词在线:破窗效应
      【名词解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导致更多犯罪行为滋生。
      【名家范本】
      有人尝试从法律上给起哄行为治罪。自杀事件的现场起哄者,涉嫌教唆或怂恿罪,其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哄抢则有更现成的法律,但事实上真要治罪的话,4000元以上、组织30人以上、军用物资等等限定,足以排除绝大多数货车哄抢者。
      但你抢东西、怂恿别人自杀总得给点说法吧,比如说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过,似乎一切发生了也就发生了。
      所以这里必须引入一个“破窗效应”的概念。按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的观察,在一个街区,如果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没有人干预,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比如在货车哄抢事件中,地上的第一件东西被抢了,没有人制止,接下来就是一哄而上了。
      其实,如果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破窗效应”可以应用于更多“道德崩坏”事件的司法原因,起哄自杀无人治罪,哄抢公私财物无人治罪,等于法律的城墙被砸开了破洞,宵小无赖纷纷趁虚而入。
      对随机的、突发的群体性道德崩坏事件,以更严密、更严厉的法律予以阻吓和惩戒一定会有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分析解决此类事件社会层面的深层次原因,防范更广大人群社会价值观“破窗效应”的发生。(沈月明《哄抢大货车和“破窗效应”》)
      【速用片段】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位美国女教师因为班上28名学生抄袭网络的生物作业给他们成绩全部判为零分,还警告他们将会面临留级的危险。家长听到后向学校要求让女教师重判成绩。在学校和家长的重压下,女教师严词拒绝并愤然辞职。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反响,甚至有企业要这份学生的名单,并表示今后不录用他们。

    推荐访问:议论文 植入 社会学 名词 素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