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历史课堂还原历史真实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1-04-25 00:0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历史真实,日常史,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58-06
      罗定是广东省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干旱山区县。解放前,地主、资本家的盘剥和旱涝灾害,使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1970年代大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段话,课文标题叫《罗定山河披新装》。这虽然是四十年前的课文,但直到今天,其中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仍然代表着主流对一段历史的认识。这段历史除了地主、资本家,还有军阀、列强、晚清政府、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宋美龄,等等。因为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像宋美龄,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就得不到客观的评价,但是2004年上海的一道高考历史试题,给宋美龄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还原了其真实的一面。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族抗战……(汪道涵《致宋美龄亲属唁电》)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通过高考历史试题还原历史真实,这不是偶然,它代表的是一种方向。查阅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发现,开风气之先的是1992年全国卷的“杨贵妃”题,接下来比较典型的是1997年全国卷的“美国西进运动”题,1998年全国卷的“中国外交代表团”题;近十年来,上海、广东和其他一些省份的考卷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相互呼应。这些题目让历史真相呼之欲出,引导着中学历史课堂关注历史真相,进而丰富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通过适当的方式还原一些被固化和遮蔽的历史,大有作为和必要。本文以近年高考题目透露的信息为依据,探究历史课堂还原历史真实的路径和方法。
      历史对国民精神的养成影响巨大,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近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对中国史,尤其是现代史的考查,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这样能够比较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如2013年广东高考题: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提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对很多考生生而言,解决这道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理解“投机倒把”,因为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实近几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每年涉及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题,其题干和选项都由那个时代的语言构成的,一些选项甚至直接引用了各个阶段的原话:
      (2010年广东卷)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不管是“投机倒把”,还是“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都是中国现代史不同阶段的日常生活语言。如果不熟悉那个时代,是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些题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引导学生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因为在泛政治化的年代,政治语言直接等同于日常语言,我们的父辈对此大多耳熟能详,可引导学生向长辈探访。不但如此,社会中的话语系统生动有趣,不乏机智幽默,有相当的吸引力。当前,部分学者倡导民间写史,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从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历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法选择题材,收集史料。
      对历史的叙述,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反映到教科书上就是“冷冰冰”的,‘大而化之’的”,没有细节的内容。这一点,又以中国现代史为甚。同时,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文字材料往往比较难:一是历史纷繁复杂,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的“史实”,只是逝去历史的一小部分;另者,有些留存的文献与实际正好相反,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很多有价值的文献都不开放。事实上,近年一些有价值的作品,都是通过寻访当时人,通过当时人的讲述形成的,如反映1950年代末劳动教养制度的《大堡小劳教》等。所以把学生动员起来向周围的长辈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可行的,还可能了解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历史的真相。
      借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法从身边和日常生活学习历史,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教师特别提醒和引导:
      首先,设定中性谈话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同学们同长辈交谈。口述历史的受访者,多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这是我们最看重的,尽管其讲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大致了解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相关历史事件,但我认为交谈中更多的还是听长辈的叙述,不干预其思想,听某个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判断其基本的态度。在长辈的交谈中,自然就会叙述到那个时代,通过小叙事的叙事形态,以对大叙述的历史进行证实和证伪。因为历史是非常具体的,它在每个人那里都是私人记忆,通过当时人口述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可以比较容易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回到历史的现场。至于长辈叙述的主观性,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其他资料加以印证,就可能从中发现另外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

    推荐访问:历史 还原 路径 课堂 真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