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方法

    时间:2021-04-07 20:03: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轻视文本阅读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违背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正因如此,只有重视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其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俱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 文本细读;英美文学;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10)04-0101-03
      [收稿日期] 2010-04-23
      [基金项目] 咸宁学院教研项目:文本细读与英美文学教学(项目编号:J09226)
      [作者简介] 刘锦丽(1979-),湖北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轻视文本阅读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对文学史著作把握准确,对其它学术术语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问到一些作品细节时,学生破绽百出,他们对文学作品阅读量不仅相当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有学生告诉我他们通过影视作品或缩小版、浓缩版读物“快餐式”阅读作品,并未认真细读原著。这种现象违背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导致学生在撰写英美文学类毕业论文时内容空洞无物、分析作品不详细、都是他人观点等毛病;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考试中缺乏分析能力,不能深刻体会作家作品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毛病的解决之道,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提前要求学生预读作品,关注文本,仔细分析作品中的语词和结构,并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中分析作品,课后再读作品,或查看一些名家的评论。只有这样多读、细读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细读(Close reading)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强调文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文本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细读主要特点是确定文本的主体性,强调文本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不主张引入作者生平、心理、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细读一直存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对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索一直在文学批评中占有一定的位置。20世纪“新批评”地位的确立,作为一个批评派别,新批评和细读越来越体系化和制度化,使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被广泛地和有意识地运用。新批评之后,细读变为一种文本阐释,它不再遵守内部研究的界限,而是根据意义生成的不同模式,从不同角度去寻找文本的意义。它没有因新批评的消失而消失,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它还将长期存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
      
      1 语境(context)
      
      语境简单的说是指赋予语词或文句以意义的言语环境。从狭义上说,语境一词,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文,决定某个语词特殊意蕴的同一诗行、邻近诗行至整首诗中的其他语词,或文本设定的情境。而从广义上说,决定文本语义传达的语境,还应该包括文本出现时的那个时期中一切与我们要作出解释的这个语词有关的事情,同时也包括特定文词在一个文化史中被使用所形成的意义的历史“累积”。如:
      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 • 路德 •金发表了气势磅礴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以这篇演讲作语境分析:在 1963 年 8 月 28 日 ,群众示威行动在“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的运动过程中达到高潮,此次示威运动中有超过二十五万的抗议者聚集在华盛顿特区。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的著名演讲。马丁•路德•金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游行的起因和目的。另一方面,也反过来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主张“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1],“我们将以法律和秩序为最高准则指导我们的行动”[1],“尽管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对我们的白人兄弟决不可怀恨在心,而应停止憎恨。”[1]反对种族歧视,呼吁“非暴力”反抗。基调是在美国黑人生活在最底层,受到严重种族歧视,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马丁•路德 • 金通过演讲用一种交流的手段来团结数十万黑人。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深深的影响了美国人民,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论述的目的和语境类型》一文中把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即“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由上可见,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相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纵横交错,产生了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即上下文意思和不在现场的意义即其历史涵义等, 成为“细读”的首要任务。
      
      2 含混(ambiguity)
      
      含混是由瑞恰兹的学生燕卜荪在其名著《七种类型的含混》中把这一概念引入新批评的,但燕卜荪并没用准确语言概括含混的最佳定义,我们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定义如下:指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句) 包含多层涵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同时也指某种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那些在凛冽寒风中摇动的树枝”,诗中的“摇动”既可理解为树枝被寒风欺凌摇摆的景象,是的被动;又可理解象征着摇晃着的拳头,对即将来临死神的挑战,是主动的。两种理解产生对立不同的意义。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诗《告别辞:关于哭泣》中Weep me not dead一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1)不要让我哭死过去;(2)不要用你的眼泪使我悲痛得死亡;(3)不要哭得好像我已经死了那样,其实我还好好地躺在你的怀抱里;(4)不要对大海施展你的魔力,以致它用泪水般海浪把我淹死。再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中有一段独白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我的灵魂!纯洁的星星啊,不要让我向你们说出它的名字!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可是我不愿溅她的血,也不愿毁伤她那比白雪更皎洁、比石膏更腻滑的肤肌[2]。
      这是奥瑟罗对苔丝狄蒙娜动了杀机之后的一段独白。它的首句中“只是为了这一个原因”一语令人困惑不解:“这一个”是什么东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引起了奥瑟罗脑海中的轩然大波?人们可以拿出种种可能性进行推测。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关键术语,含混被看着为瑕疵、缺陷、不确定性,但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含混是语言自身固有的特点。含混纵有多种歧义,但却成变不离其宗,都是基于文本框架之内,而不确定性是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理解这个语言单位(字、词、句)的的多重意义,不能不理其它意义而简化为一种唯一的解释。
      
      3 反讽(irony)
      
      反讽本来是古希腊作家早已熟练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所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布鲁克斯作为新批评代表人物他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说它是诗歌创作中普遍不可缺少的原则:“这是唯一的词汇可以用来指出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华兹华斯在其诗《西敏寺桥上作》最后两行:

    推荐访问:细读 英美 文本 意义 方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