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析城乡二元分割模式发展转变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1-03-28 20:05: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城乡二元分割模式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在此后的60余年间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城乡二元分割模式在中国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时间分阶段进行描述分析。
      关键词: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农民工;劳动法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的起因是由于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城乡分割模式造成了中国的城市与农村被制度性的隔离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与市民的生活是被完全分开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粮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配额分配,如果没有城市户籍农民即使来到城市也是无法生存的。这种城乡分割的模式一直持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在此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他们以农民工的身份出现,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沟壑日益变浅,农民工开始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其身份地位以及收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早期的农民工研究中,研究者们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模式这一理论框架,并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进行对比研究。上世纪90年代,甚至直到现在,城乡二元分割模式依然是经典的研究框架。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系列的农民工新政开始陆续出台,先前诸多限制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逐步被废止,针对农民工的政策调整在2006年达到高潮。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2013年《劳动合同法》再次被修订,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被进一步明确,相比过去而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进入一个新时期。与之前的城乡二元分割相比,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了几十年的二元分割体制正在逐步被弱化,趋于多元化发展。尽管多元化发展仍旧以“分割”为显著特征,但整体上已经从纯粹的二元分割转变为多重分割,多重分割从户籍身份出发,既包括城乡户籍身份的分割,也同时包括“本地——外来”模式的区域分割。因此由区域分割为主导,城乡分割遗产为辅助的多元化分割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传统的城乡分割被逐步打破;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
      二、城乡分割模式的建立:1950年-1978年
      城乡分割的历史背景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然而新中国却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十分不利的状况。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西方国家纷纷封锁新中国的经济,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国只有自己依靠自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只能依靠政策和制度的手段将社会强行分为两个部门,并将两个部门制度性的隔离开。这样国家利用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将资本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以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从1950年起共实行了29年,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高强壁垒才逐渐松动,农民开始以农民工的身份离开土地迁往城市。然而农民在迁往城市的过程可以说是几经周折,尽管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但农民工无论在收入、社保还是在医疗、教育上都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提并论,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性公民权,其根本原因正是中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始终也是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服务的,户籍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权利,然而就在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自此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很快,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国家又连续颁发了四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这一限制农民流向城市的过程在1958年达到了高潮,195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严格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并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人口也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正是从那时起中国政府实现了彻底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户籍制度,并且这一户籍制度直到今天仍在实行。自此,一套完整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格局正式形成了,这套户籍管理制度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在城市国家为劳动人口分配工作,在农村农民必须在人民公社参加劳动生产,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劳动任务被严格划分开来。虽然理论上农村户籍人口依然可以通过被城市劳动部门录用来获得城市户籍,但这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对于大多数农村人口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方向极为单一,企业提供的职位十分有限,单是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已经非常困难了,基本上没有余力再为农村人口解决工作,因此农村人口通往城市的道路基本上被堵死了。不仅如此,农村人口即使来到城市,也被限制只能暂住最多三个月,而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各种“票”,这些“票”都是国家定量分配的,农村人口没有这些“票”在城市根本也无法生存。
      三、打破城乡分割:1978年-2000年
      1978年中国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开放,这一变革打破了过去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制度实行后,非公有经济开始逐渐兴起,新的产业部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长期以来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恰恰能够满足这种日渐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一个通道,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输向城市,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产业。然而长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已经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道大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落差过大,一旦打开城乡之间的闸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必然向洪水一般涌向城市。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上只是在农村通往城市的道路上打开个一个小小的口子。譬如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在打开城乡闸门的背后,政策上更多的是对进城农民的限制。尽管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取消了暂住三个月的期限,但“农转非”的内部指标也仅仅是每年万分之二,户籍控制依旧相当严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只能作为“第三群体”生产劳动在城市当中,却又生存在城市体制以外。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受到诸多限制,他们只能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

    推荐访问:历史背景 浅析 城乡 分割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