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1947—1948年邓小平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策略及价值

    时间:2021-03-22 20:11: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邓小平为巩固和建设大别山根据地,在正規部队地方化、干部配备、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和制定工商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执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策略。邓小平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策略在历史上和当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大别山根据地;历史价值;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6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4-0104-05
      一、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革命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自1947年8月开始,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在1946年6月到1947年7月的一年多里,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第一年作战,敌人以二百四十八个正规旅中的二百十八个旅一百六十多万人,近百万特种兵,以及伪军、交通警察部队、保安部队等,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正确采取战略上内线作战方针,不惜付出三十万余人的伤亡,大块土地被敌占领,使自己随时随地立于主动地位,因而争取到歼敌一百十二万人,分散了敌军,锻炼和壮大了我军,并且在东北、热河、冀东、晋南、豫北举行了战略性反攻,收复和新解放了广大土地”[1]。针对上述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第二年的作战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在外线大量歼敌[1]1230。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起点。
      (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到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以下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3月到同年8月,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两个解放区的解放军经过一系列的英勇作战,取得了诸如沙家店、羊马河、青化砭、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包括国民党整编74师在内的大量国民党军队。各解放区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一是战争大都在解放区内进行,这消耗了解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战争的胜负走向,恐怕会朝着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发展。二是如果战争仅限于解放区内部进行,自身很难继续发展壮大,更无法推翻国民党政权。三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都遭遇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两个解放区的承担压力过重,需要设法减轻压力。上述三个方面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大困难。针对这些困难,中共中央做出到外线作战的方针。
      根据战场形势和其它原因,中共中央于1947年7月23日要求刘伯承、邓小平“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坚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插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攻击打运动战。”[2]客观地讲,率部队远离后方打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去,某种程度上是一项军事冒险行动,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军队的指挥员不仅要能征善战,还要有相当大的担当精神和牺牲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做出决定:我们决心转至外线,只留宋时轮和王炳璋两纵队在内线与陈粟会合[3]。经过十几天的休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激战汝河,强渡淮河,中间还经过延绵千里的黄泛区。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完成了挺进大别山区的任务。
      (三)创建大别山根据地走过的弯路及其原因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初进大别山根据地时:刘邓大军在对敌作战时缺乏歼敌的勇气,造成数次贻误战机,这让军事上陷入被动;开展群众工作时,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打土豪,而且在划分阶级时也常出错,这使军民关系紧张,也使贫雇农陷入孤立;在解放区内进行土改时,手段过于激进,只求土改速度,不讲土改实际效果,这导致解放区内大多数地区的土改流于形式;制定经济政策时,对工商业一律进行打击,对商店内的任何商品全部无条件没收,这让解放区内的经济陷入萧条,商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时走弯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刘邓大军大多数指战员是北方人,而大别山属于南方地区,南北方在自然环境和饮食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很大,导致大多数指战员一时难以适应这个变化。二是刘邓大军远离大后方,军需物资补给困难。三是大别山的老百姓对刘邓大军能否在大别山站得住脚持怀疑态度,其背后原因:过去共产党军队曾几进几出大别山,但没有一次能在大别山长时间立足,并建立根据地,而中共军队每次撤走之后,国民党军队即展开对当地百姓的大肆杀戮)。四是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保甲制度健全,加之反动民团数量多,这让解放军活动的空间受限。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转入反攻阶段的情况下,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将诸多经营策略付诸实施,努力把大别山区经营成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二、邓小平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主要策略
      (一)正规部队地方化
      为了开展游击战争和发动群众,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实行部分军队地方化。正规部队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让地方化的军队在打仗的同时,又要做地方政权的建设工作。当时刘伯承、邓小平“从每个纵队各抽三个团或一个旅的兵力作为各军区、军分区基干武装,和南下部队一起开展地方工作,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4]。实行正规部队地方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大别山根据地内,相当数量的群众被发动起来,部分县建立了政权,部队也有了立足之地。实行正规部队地方化的策略后,邓小平率领军区部队、县区武装、游击队积极配合野战军行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其交通线和通信网络,狠狠打击敌方的地方武装,大大有利于我地方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地方作战方式灵活机动,行动迅速,战斗顽强,使敌人既不能集中,也不能分散,终日疲于奔命,被动挨打,最后只能收缩兵力,退守维护其交通线[4]120。

    推荐访问:大别山 根据地 策略 价值 经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