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闪耀的跨海明珠,世界经济版图的又一增长极

    时间:2021-02-27 12:01: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称为“世纪工程”、“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如一条海上巨龙连接珠海、香港与澳门。作为当今世界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设计理念、建造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标志着我国隧岛桥设计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那么,港珠澳大桥这一“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是如何炼成的?
      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中国桥梁的建设发展,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发展对桥梁建设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得益于博采发达国家桥梁建设技术成果带来的实践。
      60年前,中国曾举全国之力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以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紀则要看中国。”这已是世界桥梁建筑领域公认的观点。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一座座在江河湖海上架起的宏伟大桥,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与此同时,“中国造”桥梁也大踏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正在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而从人类桥隧技术发展角度而言,正式建成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无疑是“集大成者”。
      参与指挥建设了杭州湾大桥等工程的老桥梁专家谭国顺,曾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在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看来,“港珠澳大桥建成,标志着我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
      “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林鸣也持同样的观点,“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是一次从零技术起步的高风险的工程经历,它创下了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和最大体量四项第一。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共完成了100多项试验研究,创造了500多项技术专利,形成了六个方面的创新成果。以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为标志,中国开启了超级桥梁的建设时代。”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堪称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人民日报》2016年的报道指出,意识到工程的难度,中国交建党委在中标工程的同时就成立项目党委,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报道称,谈及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党建工作的作用时,林鸣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想象一下,3000人牵手一起在大海上‘走钢丝’,而且要走6年之久,个人的一丝差池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如果没有党建引领和保障,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港珠澳大桥的灵魂人物,有着37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林鸣,在锻造“国之重器”中始终“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林鸣获评全国“最美职工”。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的“2018年‘最美职工’林鸣事迹”称,“林鸣主持建设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难度最大的部分。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他以一种‘强国筑梦’的责任感,义无反顾地率领团队承担起攀登世界建桥技术高峰的重任,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
      “2018年‘最美职工’林鸣事迹”称,“回望30多年的工程建设历程,林鸣常说,当国家需要建设与发展,创新和担当便不仅仅是一位建设者、一支工程队伍的职责,更是企业与行业的使命。中央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工程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应做到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把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每谈及此,林鸣的态度永远铿锵坚定、掷地有声:“我们所建设的,从来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项目,而是大国的经济宏图。作为央企,必须要承担起共和国长子应有的责任。”
      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习近平点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说,“你们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建设、运维,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
      而港珠澳大桥“搭积木”的建造方式就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体现: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包括上千吨重的桥墩、桥身和100多米高的桥塔,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
      “港珠澳大桥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人民日报》今年1月报道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表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4000多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采用了这种全新的大桥建设模式,“海上组装可以降低海上恶劣气象条件对施工的干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岸上预制则让大型成套设备、先进生产工艺有了用武之地。”
      而装配化的高端建设理念背后,则是基于“水中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环保因素的考虑。
      今年8月,央视科教频道(CCTV-10)《人物》栏目的节目“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孟凡超”,就讲述了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在孟凡超带领设计团队日夜奋战之时,一个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环保问题被提了出来。环保专家提出,港珠澳大桥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经过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专家们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在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大桥要么绕行,要么不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方关于环保的议论此起彼伏。孟凡超及其团队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内心挣扎之中。

    推荐访问:跨海 版图 世界经济 闪耀 明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