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宏观经济报道四“守则”

    时间:2021-02-24 20:03: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宏观经济新闻是关于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新闻。宏观经济新闻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方向,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质量和影响力水平是所有编辑部永不完结的任务。
      
      站在宏观、大局上看问题
      
      报道宏观经济新闻要有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也就是要审时度势,把握报道的口径、时机、效果等。对宏观经济报道来说,对维护经济健康平稳运行负有责任,如果报道失误,可能对经济全局造成伤害,损失不可弥补。因此,对宏观经济报道的口径、时效、报道角度选择、语言运用等要素的把握是衡量新闻媒体、尤其是经济类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水准的重要尺度。
      2003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开始出现过热的势头。随即,政府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所谓“有保有压”,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一方面因为调控措施发生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地方还是有强烈的投资冲动,直到2005年年末,部分行业过热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抑制,甚至有蔓延之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治理产能过剩列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毫无疑问是年终经济报道的重点,媒体应如何报道这一重要问题呢?
      有几点需要把握:首先,要肯定调控局部过热的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而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有其客观原因,如在治理之前就建成的大型项目,正好在这时释放产能等。第二,要坚持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因为对于“经济没有总体过热”的判断并没有改变。虽然产能过剩呈蔓延之势,但媒体应理性对待,坚持主流判断。第三,产能过剩对经济负面影响不应回避,一些经济学家和专家提出中国经济可能在2007年面临全面过剩,进而出现通缩局面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应当用到文章当中。但同时,应注重报道平衡:产能过剩其实也是一个重化工业机构调整的机遇。第四,经济报道要注重建设性,既然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如何引导和消化过剩产能才是当前首要问题。因此,消化过剩产能的政策性建议应是文章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经过长时间思考权衡,又与编辑部反复商榷,终于确定了文章主题、构架和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马上推出深度报道,在众家媒体之中,首家对这一敏感、政策性强、很难把握报道口径、尺度的问题进行了权威深度报道,上百家媒体转载。文章没有回避问题,又以一种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深刻解析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和意图
      
      国家针对经济全局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宏观调控措施是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媒体报道重点。能否向公众深透解析宏观调控背景并阐明其意图,充分考验媒体和记者的能力。媒体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度解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任何宏观层面的变化都会作用于微观,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民生都会造成影响,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可以解疑释惑,统一全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中央政策会在具体经济部门中传达和执行,但因为各种原因越往下就越会走样,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则提供了权威“版本”,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第三,新闻媒体对中央的政令、政策进行背景报道、解释性、分析性报道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新发现,创造性诠释,历史脉络梳理等等都是对宏观政策有益的补充和丰富。
      2003年出现苗头的部分行业过热,到2004年初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央认为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新措施进行治理的时候了。2004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研究经济形势的会议,加上中央严肃处理江苏铁本事件——一系列事件都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在治理部分行业“过热”的策略上,中央将有大转变。《瞭望新闻周刊》在这个敏感时期,及时推出深度报道《中央“点刹”过热行业》。创造性地将当时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针对“过热”的调控政策称为“点刹”,而将此前的宏观调控称为“温和”的和“预警式”的。文章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从“预警式”调控到“点刹”这种政策转变的背景、原因、过程、标志性事件等等,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影响。随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央有否可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进行调控,“点刹”仍不能起效的话,“区别对待”会不会变成“一刀切”等敏感话题。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央下决心治理“过热”和严肃查处“铁本”等释放的“强烈信息”,也就是中央要“切实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
      
      采访权威机构和主流专家学者
      也应“观点辨析”
      
      报道宏观经济新闻经常需要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和分析,或者预测宏观调控措施将发生怎样的作用等等,这往往需要采访相关决策部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等。
      采访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时一定要选择权威机构和主流学者。宏观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很强政策性,必须严格把握口径和导向性,采访对象如果选择正确,意味着从信息出口那里就有了第一道“把关”。但很多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主流专家学者具体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往往带有个性化色彩,作为决策参考,是必要和有益的。但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不能出现很多“声音”。因此,甄别判断各种分析研究,作出符合主流价值和主流判断的新闻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不仅是记者或者编辑个人素养问题,更依赖于新闻媒体本身的积累和沉淀。
      如在《审视新格局下的粮食安全》一文写作过程中,曾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投稿编辑部,主要观点是,中国没有必要以高昂的代价维持粮食的产量和储备。这位经济学家对该问题的看法不符合主流判断。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立场都是“立足本国”。作为主流媒体,《瞭望》也必然持这种观点,因此,没有刊载这位经济学家的稿件。
      再如《产能过剩警灯》一文,一派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如果治理不当,2007年将导致全面过剩,中国经济将面临通缩。文章只是将这派观点作为补充和参考,而将另一派主流学者的观点作为刊物的观点:如果因势利导,过剩有可能成为重化工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中国面临通缩的可能性不大。显然,后一派的观点着力矛盾的化解,更具建设性,更有利维护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注重中观和微观层面解读
      
      报道宏观经济政策对地方、产业、行业、公众等的具体影响是宏观经济报道重要内容。记者要善于发现、捕捉某项宏观经济政策或调控措施出台后,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经济生活的变化;要检验宏观经济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问题又在哪?如何改进等等。
      近两年,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一些重要城市甚至呈飙升之势。2006年7月26日,国税总局发出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这对二手房交易来说可谓是一剂强力冷却剂。决策部门认为这一政策可以抑制房地产泡沫,打击房地产投机和炒作。在这一颇受争议的政策出台前后,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从各种角度“观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在这批新闻报道中有不少好作品,但笔者认为《市场报》的报道《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一个“房虫”经历的调控洗礼》(2006年9月6日)值得一提。文章优点在于,作者从一个极其微观的角度切入反映房地产市场调控。作品讲述了一个叫“老苏”的“房虫”在调控政策出台前后的故事和生意经,向人们展现了活跃于房地产市场的买卖二手房个体户——“房虫”的难以为人所知的生活。文章通过一个极其细小的剖面——“房虫”在调控前后的生存空间变化,反映了调控措施对房地产中介和整个市场所起的作用。
      比起空洞和缺乏说服力的“宏大叙事”,解剖麻雀式的作品显然更有感染力,更有价值,也更符合新闻规律。

    推荐访问:宏观经济 守则 报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