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电子媒介与草根文化盛行的背后]电子媒介

    时间:2020-08-13 07:21: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众媒介放大了草根的声音,也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与勃兴,使草根文化成为一种人们认可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展现了最真实、最广泛的民意,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草根文化 电子媒介 负面效应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两个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别是“西单女孩”和“旭日阳刚”组合,前者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却有着天籁般声音的卖唱女孩,后者是由两个流浪歌手组成的组合。他们都是2010年在网络上蹿红的主人公,之后自然而然成为众所周知的草根明星。
      从2002年春晚雪村的一首《出门在外》到2005年春晚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他们都因为受到网民的追捧而“一夜成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草根文化在中国越发具有影响力,并且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媒体:草根文化的生存沃土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精英文化是一种由知识精英创造的,在社会中占据着主流位置的文化。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强势文化,将自身歌功颂德的教诲施加于人。而草根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也没有经过加工和改造。它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①草根文化显示出的是“非主流”,自发参与的一种文化。
      早在中国古代,草根文化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民间。比如:唐朝的民间传播活动主要是一些口耳相传的歌谣谚语,街谈巷议,以及俗讲、变文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②这种早期的民间文化本身就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流传,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以传播,带有浓厚的草根性。
      有人说:“互联网吹响了草根的集结号”。的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助长了草根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由复杂的阶层组成的庞大群体在政治上不够强势,话语权和影响力有限,但仍旧持续不断地‘摆弄自己的遥控器’,表达着‘草根人’的意愿,即使这种回声的分贝是微乎其微的。”③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每个人都有了表达意愿的冲动,多元化的新媒介恰好给普通受众提供了表现自己的舞台。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长期被压抑的话语权得以释放。
      网络为草根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草根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在博客中,个体可以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也可以共享自己对某个公共事务的看法。博客的共享特性推动了大众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意识。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推进了草根文化的传播。“在一个追捧明星的娱乐时代,平民可以瞬间成为英雄,边缘可以很快成为中心,弱者也可以悄然成为焦点,这就是博客,满足了人们普遍表达自我的愿望。”④也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得个体行为很容易被放大。
      简短、迅捷的微博,其140字的上限和即时发布的功能打破了过去只有精英才有发言权的状况。良好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使得网络新媒体网罗了大批青睐者,人们不仅关注自己身边的变化,同时也开始积极关注社会发展状况。很多事件由于公众的积极介入,往往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很多突发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来自“草根”的发布。
      二、媒体影像:草根文化“闪亮登场”的魔力棒
      电子媒介极大地推动了草根文化的传播和盛行,尤以电视媒体为甚。2004年湖南卫视首先开创电视选秀节目的先河,并在2005年获得巨大成功。普通人开始在电视上崭露头角。在这期间,草根文化开始被一些群体广泛认同并接受。极具影响力的一批电视选秀节目:《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陆续开播,以更强劲的势头继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将于丹、易中天等普通大学教授送到了荧幕之前。他们对传统文化个性化的解读使他们具有很高的人气和知名度,并在全国引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化正从语言中心的文化转向图像中心的文化”。⑤ “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⑥影像注重多维度的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不仅是视觉上的,同时也是听觉上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媒介影像也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征。
      “在视觉时代的媒介传播方式中,‘复制’成为其主要特征。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更是构筑起了数字文化的全球化‘复制’平台。”⑦人们在网络上大批量的转载、分享某条信息或视频,就会造成信息的不断复制与传播。这种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的信息,对传播群体没有要求,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同样可以进入传播的圈子。草根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传播模式下得以繁荣发展。有学者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大众文化植根于民间文化,而影像的诸多形式审美特征与民间集体性娱乐方式也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诸如夸张、摹拟以及对视觉效果的强调等等)。因此,媒介影像自然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民间文化的‘狂欢化’特征。”⑧草根文化与影像媒介完美结合,将大众文化的视觉效果发挥到极致。经过不断的转载、分享扩大了视觉传播的效应,网络将小众文化变成了一种全民性的传播。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也开始关注网络上人气较高的“草根名人”。这些人带来的效应丝毫不亚于明星。春节联欢晚会上能够见到来自民间的草根表演者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些“平民”与众多明星大腕同台演出,其知名度毫不逊于大牌明星。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正是草根借由媒体影像塑造的英雄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的特性利于草根文化的传播,而传统媒体扩大了这种传播的效应。
      三、理性钝化:草根文化的负效应
      大众媒介放大了草根的声音,也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与勃兴,使草根文化迅速成为一种人们认可的文化形式。但同时也催生出很多不良的社会效应。有研究者认为:“草根文化的推崇者们往往空泛地强化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却忽略了草根文化必然存在的负面特质,忽略了其合理性背后同时包含的肤浅与粗俗,以致在具体操作层面掩盖乃至纵容着大众娱乐现实潜藏的文化病灶,甚至标榜的是其正值、优质,实际上真正展开的却是其负面的价值内涵。”⑨
      有学者采用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对博客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提到了博客的负功能,其中包括:“色情、暴力和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炒作事件频频发生;导致青少年缺乏社会意识,思维简单化。”⑩这一系列的问题说明草根文化在根本上还是与精英文化存在现实差距的。
      草根文化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产物,贫富差距逐渐加大使得权力开始分化。资源分配不均,使得“精英和民众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民众对精英越来越反感,而精英本身变得越来越霸道和专横。精英的寡头化,无疑会促成或加剧下层的民粹化。每次精英中的某些人出了丑闻,都会引发一次小小的狂欢。在这种氛围下,理性的声音和严肃的讨论,越来越被淹没在情绪之中。⑾与精英文化相比,草根文化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它们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商业化的模式,一些草根凭借暴露个人隐私来赚取点击量,还有的通过报道一些社会阴暗面来赢取大众的舆论支持。这些“标新立异”的新闻和个别人的恶意炒作开始在草根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草根明星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成名后由于自身素养不够所带来的不良明星效应是值得深思的。他们的一夜成名使得个人意识极度膨胀,加之明星所带来的大众效应,有时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效应。草根明星受到关注,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利益的纠葛。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名人: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等人都成为了草根文化在大众媒体影响下最直接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①刘洋,《浅议草根文化》,《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③张骏、张志伟:《“草根文化”含义考》,《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1)
      ④苏映红,《博客所推动的草根文化及其社会影响》,《新媒体》,2010(2):48
      ⑤孔莉,《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草根文化》,《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
      ⑥⑦刘砚议,《视觉文化时代的媒介特征》,《当代传播》,2004(5):80、82
      ⑧梁虹,《视觉狂欢与视觉权利――电子媒介影像的审美批判》,《现代传播》,2006(5):97
      ⑨陈丹丹、刘起林,《草根文化诉求的价值两面性及其民粹主义根基》,《理论与创作》,2007(5)
      ⑩徐扬阳,《博客网络草根文化的功能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4):121
      ⑾孙立平,《警惕精英寡头化和下层民粹化》,《领导文萃》,2006(6)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盛行 媒介 草根 电子媒介与草根文化盛行的背后 电子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电子媒介对生活的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