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发展的平衡点【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

    时间:2020-07-06 15:13: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黔东南各个生态博物馆依托天然民族村寨而建,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以生态博物馆为文化载体的多村旅游,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使群众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人。
      
      以生态博物馆模式推进的乡村旅游,解决了黔东南当前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8年8月8日18点08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武之前的文艺演出中,古老的苗族鼓点,响彻现代奥林匹克的会场。百余名贵州演员带来的苗族传统舞蹈《踩鼓》,这黔东南乡村传承了千百年的舞蹈与鼓点,成为悠久中华文明文化多样性的鲜活符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当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惊叹于《踩鼓》的华丽、激越时,在它的故乡――贵州黔东南自治州,445万苗、侗各族儿女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各种方式尽情演绎。
      黔东南之美,最美在乡村,那是举世罕有的“苗侗文化核心保留地”,那是珍贵而丰富的苗、侗各族原生态文化的载体与发祥地。截至目前,黔东南自治州有2项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39项文化遗产、53个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国各自治州中位列第一,在贵州省入选项目中十有其四。
      面对数目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在哪里?
      黔东南自治州近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生态博物馆模式推进的乡村旅游,解决了黔东南当前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多是贫困地区。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民间文艺学家刘守华教授认为,20年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最关键原因在于这20年恰好处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最快的时期,工业文明对主要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致命冲击。文化的传承者是人。近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出大山,成为进城农民工,导致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乏人甚至消失。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曾面临传承人群流失之忧。如今以民族歌舞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南花苗寨,在未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前的1996年,全寨820余人中常年有超过200人在外打工。“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外出打工人数更高于南花。
      黔东南文化遗产中最为丰富的部分是以歌舞、传统民俗、节庆、技艺等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拥有是其显著特性。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传承人,显然不能沿用对个别传承人以发放补助金等形式的做法。
      1997年,黔东南乡村旅游从巴拉河流域的南花、季刀、郎德、西江等7个民族村寨发端,几经探索,如今发展为层次丰富、类型众多的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带。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黔东南各个生态博物馆依托天然民族村寨而建,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会提供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当地居民作为文化传承人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他们在经济受益过程中获得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
      以生态博物馆模式推进的黔东南乡村旅游,如今已吸引大量打工等形式外出人群回流本土,参与到文化遗产的群体性传承中。以南花苗寨为例,该村村支书潘仁勋统计,截至目前,全村去年以前回流外出务工者超过半数,整户回流者超过十户,回流者们以参与歌舞表演按劳分酬,成为传承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
      黔东南乡村旅游的资源精华是民族文化。以生态博物馆为文化载体的乡村旅游,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使群众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传承人共同维持生态博物馆的“民间文化生态”,使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这种解决本土文化保护与发展间突出问题的“多赢”方式,彰显着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其启示不容忽视。瑞典著名学者伊娃・贝格达尔认为,“一个真正的生态博物馆是一面镜子,使本地区的人可从镜子中看到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这是应用历史去创造未来的一种方式。”
      
      生态博物馆最宽泛意义上的功能,即“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原住民因保护而获得经济上的改善”在黔东南已初见成效。
      
      黔东南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如今,33个民族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黔东南文化,又面临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多种可能的选择。
      面对黔东南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识之士都充满了关切。一种观点认为要保护黔东南文化的多样性和愿生性,就应该控制黔东南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和剥夺黔东南人选择发展的权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黔东南可以通过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黔东南选择实施的发展战略正是后者。体验生态博物馆模式的乡村旅游正是这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黔东南自治州旅游局统计数据,目前黔东南农村已有1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自治州现在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18万人。截至2007年底,黔东南农村已有96.3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走上了致富路。
      国外很多研究案例也表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
      这对我们理解世界旅游组织评价黔东南乡村旅游“可望为世界乡村旅游提供一个良好的样板”不无裨益。
      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保存久远的文化传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维护这些要素的原真性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是生态,内涵是文化,关键在服务。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相促进的原则,既重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强资源的合理保护,并整理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才能为游客营造丰富的人文环境,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黔东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某一个具体的民族文化社区(生态博物馆)中传承的传统生态智慧、乡土文化和传统养生等原生态文化价值核心并未因日渐增多的体验游客的进入而改变,生态博物馆最宽泛意义上的功能,即“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原住民因保护而获得经济上的改善”在黔东南已初见成效。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考察了黔东南锦屏隆里、黎平肇兴、从江岜沙等地之后,提出目前国内不少已开发的旅游景点陷入了“捧着大文化、苛求小文化”误区。文化的至高境界是指精神价值和生存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以考古学的标准来要求原生态”,“态”是一种变化滚动的整体存在,必须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摆脱贫穷,才有可能使建筑工艺、人文艺术等的保存和发展存在可能。
      他认为,文化的最终实现方式要呈现在美丽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打造之上。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在黔东南的生态博物馆体验到了。
      一位入住郎德苗寨的游客写道:“寨子的广场上正在一场接一场地为游客举行歌舞演出,重装出场的苗家男女们都是普通村民,那些花团锦簇的银饰、五彩缤纷的刺绣和与生俱来的歌舞一样,是道具也是衣著,是生活也是演出,是欢乐也是挣钱。”

    推荐访问:平衡点 保护 发展 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 保护与发展作文 保护与发展环境分论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