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基层干部要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时间:2020-03-28 07:16: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干部是党在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的关键。基层干部能否找准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综合考量现阶段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基层干部应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要在科学发展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在发展民主中强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要在繁荣文化中营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要在维持稳定中筑牢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在加强组织建设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基层干部;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25-02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所需、发展所要、群众所盼的一项新课题。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干部是党在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的关键。基层干部能否找准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综合考量现阶段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章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基层干部应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要在科学发展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淀,特别是“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发展还受到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和谐的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没有经济发展这个物质基础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基层干部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用坚持发展、优化发展来夯实和谐基层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到基层发展的战略、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举措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要在改善民生中奠定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民生是和谐之基。近年来,各级基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民生问题事关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层,由于过去在民生问题上欠账较多,特别是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我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因此推动基层和谐社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二,要在发展民主中强化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每个目标、每项内容、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民主因素。离开了民主这个基石,和谐社会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为此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展民主,在发扬民主中强化和谐基层的政治保障。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要努力扩大基层民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发扬民主,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既要积极保护,又要正确引导,使基层民主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要不断完善党务、政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按照“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通过专栏、媒体、会议等等多种形式,在政策和党章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公开党员和群众想知道的事、该知道的事,注重重大决策的事前公开、决策过程公开、决策结果公开,充分体现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民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在繁荣文化中营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为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繁荣文化,来营建强大的精神支撑。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广泛倡导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要积极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强化百姓的社会意识和和谐意识,把每一个基层社区、乡村、基层单位和家庭建设成为和谐共进的和谐“细胞”。要加快文化建设。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覆盖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让百姓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生活,共享和谐。
      第四,要在维持稳定中筑牢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
      保持社会稳定,既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时期,维护社会稳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把维护稳定当做第一责任,当做硬任务,毫不放松地抓好这项工作。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自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握人民群众总体受益的原则,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使最大多数人能够从中受益。特别要关注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对于他们的问题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与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要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出台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时,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办法、法律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纠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以实现和保障社会的整体和谐。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把问题和矛盾尽可能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防止矛盾激化。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不懈地以平安建设和和法治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要在加强组织建设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要落实在基层,因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基层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能力,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和谐共进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其次要切实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广大基层领导干部要把构建和谐社会当做自己的重要职责,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自觉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公平的表率、正义的表率、诚信的表率,以自身的形象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范秀利)

    推荐访问:着力点 要找 构建和谐社会 基层干部要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