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宜昌白马洞_白马洞

    时间:2020-03-25 07:44: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64年10月15日,在我国西北部某地上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接着,巨大的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这威震世界的巨响,庄严地宣布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顿时,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这场面,人们记忆犹新;这情景,人们铭刻不忘。然而,地处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洞的夹皮沟、作为我国核工业铀矿采冶率先上马和建设的项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首批合格原料的国营七六一矿,由此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上级领导部门表彰和嘉奖的事,却鲜为人知。
      国营七六一矿的前身是“地方国营开阳汞矿厂”(以下简称汞矿厂),这是贵州省劳改局开办的组织劳改犯人进行汞矿采冶的企业。1959年5月,该厂被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接管,对内使用“贵州省七六一矿”,对外使用“贵州开阳化工厂”名称。1964年1月,二机部又将其改为“国营七六一矿”。
      该矿位于开阳、修文、息烽三县交界处,北面与开阳磷矿相邻。贵开公路(贵阳至久长至开阳)横穿矿区。企业建成投产投资总额近亿元,占地149万平方米,工业和民工建筑7.2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安装各类设备1500多台,有职工1500余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名,具备高中级职称的有100名。
      七六一矿是我国核工业建设最早的企业单位,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艰苦创业(1960年至1964年)、建设发展(1965年至1979年)和调整转民(1980年至1989年)。当初为了满足国家对铀的急需,该矿在边勘探、边生产、边设计、边基建的情况下,采取矿山建设、采冶同时或交叉进行的方法进行铀矿采冶,为我国核工业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核工业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主要为军事服务改为主要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七六一矿贯彻“保军转民”的方针,大力开发民品,进行第二次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七六一矿所在地白马洞,真正作系统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还是从解放后开始的。那时国家先后派了四批地质队在此进行地质勘探。从1956年开始,贵州省地质局开阳地质队对地层的构造进行过系统详查。同年年底,省地质局505地质大队踏勘小队对汞矿进行了专门性调查。1957年,省地质局黔中地质队对汞矿进行了详细地质勘探。1956年至1957年,二机部三局在白马区域内利用飞机进行了比例尺1:2500的珈玛普查,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公里,发现在此范围内有放射性异常点,其中包括白马洞在内。于是,三局309大队标本检查小队来白马洞进行专项勘查,发现有铀矿矿化现象。1956年6月,309大队6分队爱曼小队对此再次复查,并找到铀矿。于是,同年7月开始了地表揭露,清理老洞。通过地质测量及普查勘探工作,初步确定了矿床远景。1958年,经中央和贵州省委决定,黔中队与309队合并进行综合地质勘探,于1960年5月提交了《白马洞矿区中心块段综合储量报告》。同年底,此报告得到国家储委的审查批准。至此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宣告结束。
      1957年9月19日,省劳改局从地方国营丹寨汞矿抽调盛遵元等7名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前来白马洞,负责筹建汞矿厂,主要是组织劳改犯人进行汞矿采冶,以后又陆续调来30多名干部和搞基建的犯人200多人。同年11月6日,“地方国营开阳汞矿厂”正式成立。正式生产是从1958年6月傅道章调任厂长后才开始。当时,厂部下设采矿、炼汞车间、水冶、机修车间、基建队、副业队等,劳改犯人增至1337人。
      汞矿厂一方面用简易工具,人力奋战,兴建土木,自造简易厂房、仓库、宿舍、煤炉;一方面用龙骨车、竹简抽老洞积水,手工凿岩、脚踏打眼、人工碎矿、河沟淘沙选矿、土炉炼汞等方法从事汞矿采冶。
      1958年,汞矿厂根据地质队提供的资料,派3人去二机部209队学习技术,回来后,5个人用1个木桶,3个大瓦缸进行铀产品实验性生产,于1958年底生产出1.5公斤初级产品。这一突破,立即引起二机部和省委的高度重视。至1959年底,开阳汞矿厂由国家投资165.5万元,生产出水银21.5吨,土钢50吨,以及2130公斤初级铀矿产品。
      1959年5月,二机部党组决定:为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撤销新疆矿业公司,把重点转移到贵州七六一矿。同年11月,二机部将汞矿厂列入编制,并批准了建设方案。1960年3月,省委有关领导来到白马洞,参加了汞矿厂移交和动员大会,宣布了省委任命的党政班子和机构设置,杨勋亭首任七六一矿矿长。
      为了加快矿山建设,二机部从全国各大中专院校挑选毕业生分配来七六一矿工作,使企业的地质、采矿、测量、物探、机电、化工、冶炼等18种专业拥有人才121名。另外,国家和省委还从各地选配各类技术人员230名予以充实。省委、省军区分别从全国各地和工业部门调整管理干部264名,转业军人200名,加强矿山管理和建设工作。同时组织中科院长沙矿冶研究所,部、局设计院和研究所等专家来矿,针对矿山计划、开采、冶炼、分析、地质、老洞治理等方面,确定410项科技攻关课题,加强技术指导和攻关。
      二机部和省委通过调拨电机车、卷扬机、电焊机、汽车等大批机电设备仪器和基建材料,作好了资金、物资、设备的准备。此外,还陆续从四面八方调来2000多名矿山建设者,为核工业铀矿采冶第一批项目的实施,保证国家的需要,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根据前苏联专家三次来矿考察后的提议,按照二机部和省委共同研究确定的《开采白马洞矿区的初步意见》,1960年1月3日,东、西、上部矿段第一期露天剥离开采的“人海战役”正式开始,参加人数达450人。后来,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参加人数竟达到900余人。首先从上部开工,仅1年就完成11.6万立方米的土石剥离量。1961年,西上部剥离也拉开战幕。当时采用浅孔崩落,以多台阶平行移动和人挑肩背的方式进行。连续3年奋战,掀掉高达40余米厚的覆盖岩层,完成13.5万立方米土石剥离量。至1963年8月,共采矿近4万砘。
      因剥离开采完不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任务,矿部先后派人去福泉、印江等县,突击开采外围矿点。其中,1961年派138名职工在离矿220公里的福泉县708矿点露天采矿,吃住在少数民族农民家,披星戴月,艰苦奋战1年多,在7公里不通车的情况下,靠肩挑背驮,运回4000砘高品位矿石;1964年派94人去离矿500公里的印江县202矿点,出没密林,风餐露宿,步行40多公里羊肠小道,跨过8条河流,历时半年多,采回矿石500多吨。至1964年,共采回外围矿石1万多吨。
      为改变水冶车间每天只能生产4克至5克铀产品的状况,矿部根据“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以土代洋,大搞土机械、土设备,扩大生产。一是烧石灰,运石头,垒房子,用牛毛毡搭起大小厂房7间;二是上山采伐枕木,用圆钢翻铸和铁轨代替钢轨,制木矿车,铺设了一条矿区到水冶车间1公里多的土铁路,解决了靠人搬运矿石的问题;三是为解决占用劳力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的手工碎石问题,发动职工自造水碾磨、水力碎矿锤和用碎煤机代为碎矿;四是瓦缸、大木桶等溶矿设备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就在大造水池子应急的同时,集中部分技术人员,寻找了200多种代用材料,经历373次试验,建成了耐酸水泥浸出池,使溶矿能力一下提高到日处理矿石50―100吨;五是自制吊杆、皮带运输机、手摇搅拌机,解决了人工搅拌、人工装卸矿石工效低的问题;六是用生漆、木材制成了木离子交换柱等,使铀生产量从日产几克、几公斤提高到10公斤、50公斤、200公斤。为国家急需进行的第一次核武器试验,及时提供了首批合格原料。
      1960年,工人新村破土动工。矿区主要建筑由省建总公司和中建四局承担。省电力基建安装公司承建的110千伏送变电工程于1963年5月竣工。这一时期修建了3公里简易公路和2公里专用铁路线和站台,使企业初具规模。
      七六一矿自创办以来,经历了30多个春秋。全矿干部职工艰苦创业,使昔日的荒山野岭矗立起宽敞的厂房,旧时贫困落后的白马洞夹皮沟,现正朝着城镇化方向大步发展。
      (选自《穿越――贵阳工业历程亲历、亲见、亲闻》一书,本刊稍作编辑)
      

    推荐访问:白马 白马洞 南漳县白马洞 白马洞风景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