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含蓄隽永,托旨遥深:阮旨遥深

    时间:2020-03-24 07:27: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比兴手法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方法,它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由比喻象征到兴寄风骨的过程,《离骚》形成了一个象征系统,魏晋的“建安风骨”托旨遥深,陈子昂的“兴寄”、“风骨”理论大大推动了比兴的演进,这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比兴手法;象征;兴寄;演进
      作者简介:朱玲(1986-),女,安徽安庆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20-0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比兴”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被不断的阐释和应用。但是,比兴的概念随着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迁和文学经验的积累,被不断地改变和丰富着,因此一直没有一成不变的定义,文人墨客们在进行抒情言志的创作时也没有刻意的做清晰的延续。本文也绝非对“比兴”之义妄加界定,仅就学习中所得,结合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阶段对“比兴”手法的演进作一简略的阐述。
      一、比兴意义的萌发
      将作品中草木虫鱼鸟兽的景物描写看做是某种义理、情志的比喻和象征,这种原始比兴手法的源头已不可考,但是其第一次的大量运用却可以从《诗经》中见出端倪。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在作品中常常是“比兴”连用,《诗经》就中有很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典范之作。在《卫风・氓》中,第三章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起兴,将茂盛的桑叶比作自己正当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又将诱人的桑葚比喻成令人沉醉的美好爱情,却不断的告诫:不能沉溺于所谓的爱情。第四章紧承上节而来,同样以桑叶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树木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枯萎并凋谢,就如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美丽女子的青春也不复存在一样。这两章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喻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用这种起兴的诗句引出所要表达的感情生活,以此来抒发女子对丈夫喜新厌旧、前后不一的怨恨和愤怒。这样作比,非常贴切、接近常理却又能见出深意。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不但激发了读者的联想,而且极富意蕴,使要刻画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运用比兴的手法使要塑造的形象更加突出的另一《诗经》名篇是《卫风・硕人》。其中对卫庄公夫人的描写成为后人描摹美人的典范:“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女子手,肌肤,脖子,牙齿,额头和眉毛的美,但他并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用了七个形象生动的比拟,就像特写镜头一样极其细致地刻画了硕人的美艳绝伦――手像春天的荑草一样柔嫩, 皮肤像凝结的脂油一样白皙,颈项像蝤蛴一样细长,牙齿洁白整齐像葫芦子,额头丰满又开阔,眉毛细长而弯曲,嫣然一笑摄人心魄,眼神流动震慑人心。将女主人公的美塑造的栩栩如生,使人感觉如在目前,真切自然。
      《诗经》中还有很多运用比兴手法叙事和描写的,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3】以柏木所做的舟作比,小船飘摇于水中正好符合女主人公飘零无所依靠的境遇,十分的贴切传神。还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说明那些抽象的事物,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大雅・�酌》:“�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岂弟君子,民之父母。”【4】这首诗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水起兴,流潦之水尚且可成为有用之物,因此有德之人也要施政爱民才能使远方之民归附。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多种多样,且在诗篇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比兴体系的形成
      上文所述《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就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他在《诗经》原有比兴材料的基础上,为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赋予生命,甚至让它们富有思想和意志,用以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以凤鸟、香草比喻忠贞之人,以恶兽比拟奸佞小人,以车马的迷失路途比喻自己的惆怅失意。正如王逸所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5】王逸所言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王逸确是指出了《离骚》与《诗经》在比兴手法上的承继关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从比兴的历史发展看,《诗经》的比兴还比较单一、朴素,尽管已经有很多比兴鲜明的例子,但总体上还比较独立。到了屈原的《离骚》,比兴艺术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不仅有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涵义,而且形成了完善的象征体系。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依《诗》制《骚》,讽兼‘比’‘兴’。”【6】指的就是《离骚》在比兴手法的应用上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理弱而媒拙兮, 恐导言之不固”、“户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以求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7】等诗句,都有深远的喻意,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厚重的情感,这与系统性的比兴手法的应用是离不开的。
      《离骚》在比兴艺术上的伟大创造和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比兴意义的演进。后代很多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学创作中对此做出了贡献。到了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的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深刻地改变着文人的精神风貌,他们大都卷入汉末动乱的漩涡中, 接触了较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反映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豪情,刚健有力、悲凉慷慨,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这与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有莫大的关系。如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8】,以比兴的手法写出抒情主人公的骁勇善战、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洛神赋》:“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9】塑造了一个美丽的神女形象,给人留下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象。王粲《七哀诗・其二》:“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10】以作比的方法抒发出游子深沉的羁旅情愁。
      比兴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意表达更加含蓄深沉,感情的抒发更具感染力,正如钟嵘《诗品》云:“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11】可谓是恰如其分。
      三、兴寄、兴象的繁荣
      诗歌到了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比兴”手法也发展成为“兴寄”、“兴象”,唐诗的兴寄理论不仅讲究比兴手法的使用,还注重寄托遥深的社会意义,很多文人雅士们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或抒情、或写志,创作出名传千古的佳作。
      初唐诗人陈子昂对复归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倡导诗歌的“兴寄”和“风骨”,很多作品都抒发豪情壮志,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蕴藏在慷慨悲歌的情思中,他的《感遇》组诗即是很好的例证,如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12】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随军出征亲临战场,有感于所见所闻,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劝谏却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曾两度受诬入狱。这些经历体现在他的诗中就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极度孤独之感。但是,他的诗中并没有充斥着满腹的牢骚和苦闷的呻吟,而是充满积极进取、英气勃发的昂扬斗志,显得豪迈而有激情,展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唐代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致力于复古革新,他极力提倡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展《诗经》的比兴传统。如其《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宜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13】这首诗用大鹏来比喻自己广阔的胸怀、宏大的志气,抒发了气冲云天的壮志豪情。
      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作诗的标准,他的诗中同样也是大量运用比兴,像《饮中八仙歌》描写贺知章等八人醉酒后的狂态,用“皎如玉树临风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来作比,使人感觉如在目前;而在《新婚别》中前几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写刚刚新婚的女子就要忍受离别之苦,与即将去当“征夫”的丈夫作别,头两句的起兴同时兼有比的意思,写的含蓄深沉;《暮江吟》中写新月初生的情景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4】,这种新颖巧妙的比喻令人叹服。
      经历过唐代的繁荣发展,比兴手法继续向前推进,历代文人延续着这一传统,不断创造出很多的优秀作品,甚至后来的小说名篇《西游记》、《红楼梦》、《狂人日记》等,在整体构思上既与《诗经》中通篇用比的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离骚》的通篇比喻象征一脉相承,从中亦可以看出比兴手法发展的道路。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清晰明白地看到《诗经》的比兴手法对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如今,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无数文人及研究者的提炼和升华,已经成为我国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优良作风,它必将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5.
      【2】宋・朱熹注.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2.
      【3】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5.
      【4】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10.
      【5】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6】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6.
      【7】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明・张溥辑评,宋效永校点.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349.
      【9】明・张溥辑评,宋效永校点.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248.
      【10】俞绍初辑较.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84.
      【11】钟嵘著,张连第笺释.诗品[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6.
      【12】傅德岷主编.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武汉市: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41.
      【13】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60.
      【14】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222.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宋・朱熹注.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明・张溥辑评,宋效永校点.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俞绍初编辑.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钟嵘著,张连第笺释.诗品[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9] 傅德岷主编.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武汉市: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10]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苗草.《诗经》兴法刍议[J].理论探讨,1989,(02).
      [13]张莹.《诗经》比兴手法的文化意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9,(20).
      [14]张浩逊.论唐诗之寄托[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6).
      [15]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J]. 基础教育,2005,(04).
      [16]张学彬.“五心”修辞之妙[J]. 阅读与写作,1995,(08).
      [17]汪洋.试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4).
      [18]张景霞.浅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1).

    推荐访问:隽永 含蓄 托旨遥深 含蓄隽永 托旨遥深 托旨遥深 含蓄隽永读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