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特别关注杂志【特别关注】

    时间:2020-03-12 07:27: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北方   北方人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就开始了,故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腊八过后就要准备过年了,写春联、剪窗花、买挂钱……虽然这些过年的礼俗如今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过年的老礼儿……
      春节前奏曲
      腊月
      进入腊月,便标志着距离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只有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各种迎接新年的民间习俗悉数登场。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日:“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为接踵而来的祭祀活动,腊月又成为“祭祀之月”。
      而一年当中,为什么只有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十二月称为腊月?这要追溯到秦代。“秦人岁终祭神日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日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之所以把十二月叫腊月,是因为古时候这个月是用腊肉祭拜祖先的日子:之所以把正月叫征月,是为了避讳秦始皇的名字赢政的“正”音。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三大节中最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
      春节进行曲
      正月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守岁
      为什么守岁,可能很多人不知其中“昧”。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放炮仗,全家要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不到天明拜年不许睡觉。这在老家儿,有新旧交替之际珍惜光阴的意思,小孩儿则是为父母尊长延寿。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也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同时,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完饺子,长辈就要给孩子们分“压岁钱”了。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曾写到:“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长辈给晚辈红包,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早年间,送压岁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拜年
      正月初一这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这在旧时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这个习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的《燕台月令》曾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大户人家还会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祜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剌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等。送年
      此外,每到过年,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清代顾禄《清嘉录》写到:“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正月初五也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俗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南方人过年则简单许多,新衣服,新鞋子,年糕(用红糖,糯米粉等等做成的)、发糕、龟糕等是过年必备东西;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
      除夕12点正放开门炮,大年初一早餐吃斋,全家围炉吃团圆饭。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人过年的特殊习俗。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之所以大年初一要家里的男人烧早餐,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乞丐过年还放三天假呢,家庭妇女为何就不能享受一次过年假的权利?但男人一般又盯不了主灶,做年夜饭也只有打下手的份。那就只好选一个简单的项目――做大年初一的早餐,来简单意思一下。也是充分考虑到男人大多不会做饭,所以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成品。事先早就由女人准备好一蒸笼的馒头、发糕、大米等,男人早上起来,只需搁到锅里点火蒸上十分钟即可,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但这事别看简单,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
      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大年初一除了不做早餐,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初一不洗衣服。这一天洗衣服的女人,不但不会被人看作勤快,反而会被认为懒惰。该洗的衣服,年三十必须全部搞定,绝不能留到第二年再洗。
      初一这天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当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正月初一早上吃素,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柑子)、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长辈敬茶祝福磕头。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初三早上吃岁饭,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橘子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推荐访问: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在线阅读 特别关注杂志在线阅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