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2016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0-02-29 07:24: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和学生面对中介体――文本进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过程。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文教学的功效首先表现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领悟能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性任务。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书声琅琅,意味其中”――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如果说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观剑”、“操曲”实践,那么对语言的感觉――语感的形成,自然就离不开“读”这个最基本的实践过程。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诵读、精读、略读、泛读等等,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自觉诵读课文的习惯。学生的诵读习惯养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就会自觉地逐步提高。其次要废止传统诵读要求篇篇皆背的做法,但对短小精悍的优美诗文或精彩片断,则应提倡熟读、背诵,铭记在心,唯此学生在运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就以诵读法贯穿始终,结合使用提问、讨论、比较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生命启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些话语最能打动你,感染你?请找出来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悟。”由于文本质朴感人,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针对课外阅读,笔者则要求学生把《我心归去》和《想北平》两篇文章与《我与地坛》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与理解。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诵读方法,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也就深刻了。
      二、“疑,思之始,学之端”――在质疑中培养语感
      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其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培养其语感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面对同样的文本,由于阅读个性不同,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看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近各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放下“师尊道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学生对文本中宝玉回来后,贾母未曾引荐黛玉,而是叫他去拜见王夫人一事提出质疑。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大家族的规矩,同时也体现了贾母在家族中的权威,也看出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求异、寻疑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专心玩味,体悟真情”――在感悟中培养语感
      朱熹曾这样说过:“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读书讲究玩味义理,也就是对文本的“悟”。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曾说过:“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通过感官和心灵直接感受优秀的言语作品是语感创造的必由之路;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感受,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语感与其心灵感悟、思想感情是双向的,相互依赖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就意味着一个人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新的形式,意味着生命活动、心灵感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他能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四、“放飞思绪,让情意之思充溢课堂”――在讨论中培养语感
      如果说“读”、“疑”、“悟”是学生对文本言语的一种主动敏感的发问,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自觉探究,是情感层面上的理解,那么,讨论点评则是文本言语内涵在学生心灵上的观照,是文本言语形式在学生思想上的升华,是理性的思考。
      笔者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影片,看完之后,让学生讨论点评一个印象最深的镜头,学生的反应甚是强烈,发言也很踊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谈得都很深刻。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点评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言语进行感知开掘,这样一来,言语的“敏感”能力就得到很好的锻炼,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口头点评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写成一篇文章,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综上所述,语感本身作为一种语言能力,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离开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无从培养,语言信息交流也无从进行。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质疑――感悟――讨论”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孟德丽 浙江省苍南县苍南中学 325800)

    推荐访问:语感 语文 培养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