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焦虑的思想论争】 思想焦虑

    时间:2020-04-01 10:16: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若要检视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于2011年的思想境况,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一是传统,二是焦虑。对传统的表态是通过一场接一场的辩论来进行的,而在这些涉及左中右立场的辩论中,没有众口一词的胜利者,也没有千夫所指的失败者。传统何为,对它的碎片化理解解构了现实基础的完整感和安定局面,思想者各自据守小块碎片,焦虑成了主流心态。这从侧面证明,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情绪很不稳定,安身难,立命亦难。      儒家搅动一潭秋水   若要给2011年清理出总结思想的主线条,那就是:儒家搅动了持续全年的几场重要论战,自由主义、宪政学者、新威权主义、甚至新左派都因应儒家的话语挑逗,轮番进场激辩。除了袁伟时、易中天与秋风之间的大型辩论,在诸如微博等场域,萧瀚与民间儒学爱好者互贴标签的意气之争从未停止过。而儒家成为所有激辩的挑动者和影子辩手。   由儒家而引申至于传统,如何对待历史遗产,并且用于批判现实,则延展到其他思想领域展开。臧棣对北岛的全盘批判就是一例,它将新旧中国、批评家与诗人、历史书写者与现象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诗歌意识形态之争一点也不比儒家宪政之争更平和,反映的都是“破”与“立”的宏大命题,思想之辩则为宏大命题增添了莫衷一是的细节。   当然,在更切近现实的地方,思想之明争暗斗仍在继续。庙堂也许思虑沉重,但江湖心知肚明。而在两者的边缘地带,譬如作为公共媒体的微博平台上,甚至连中央党校的教授也不隐藏改革观点,王长江教授在驳斥极左机会主义分子时词锋锐利,讥讽他们为“刚入门的党建工作者”,显示了思想阵营的复杂格局。不管是真问题还是假命题,都影射现实中国的种种面向。      孔门宪政是与非   孔子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门前的遭遇很有隐喻意味:它先是被尊于象征国家文化殿堂的门口,在引发议论风潮后又被隐匿于后院。摆在广场空间里尊崇是在宣扬什么,后置于庭院又是为何,没有人站出来解释,就好像思想领地属于无主之地一样。但是,独立学者秋风尊孔的行为非常决绝,他用宪政包装孔子,轻易就与自由主义驳火。   秋风的学问本沿袭奥派一路,六七年前开始转向儒家式宪政主义,用宪政为六经作注。秋风的转向被认为是可疑的,停止奥派追问而回头向儒家寻找依据,并着力创制出所谓孔门宪政,易中天等学者坐不住了。双方的正式论战借《南方周末》展开,秋风以《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为论战揭幕,两下互掷商榷文章。   秋风断言:孔子是自由的圣人,追求自由也构建自由制度。这种论断不仅让自由主义愤愤不平,也超出了政治儒学的谨慎范畴。孔子再次成为象征物,秋风终于挑明了他的理论转向。究竟是我注六经还是借“孔子注我”,界限模糊。但不得不承认,秋风的西儒嫁接法,制造了相当轰动的思想论题。西装革履的孔子要受到鉴定。   自由主义要捍卫宪政的纯正血统,更不愿意被历史面目复杂的儒家横插一杠。秋风曾著有《立宪的技艺》一书,当他向孔子寻求宪政的中国精神时,自然也是不愿屈服于昔日同路人的“狙击”。辩论双方都使用了很不客气的驳斥法,秋风指斥袁、易二位“困在概念的牢笼里,而以自己的墨镜看待传统”,属于“自我否定,自我仇恨”。   权且不问动机,事实上,新儒学和自由主义阵营都被迫面对自由主义者秋风的易帜。易中天在驳斥秋风时提及儒家当权的历史,他说,“儒家要参股,先得交‘投名状’”,似有一语双关之意。      秦晖执教辛亥反思潮   在宪政vs孔子的论战中,不管双方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阐释有多么背离,在就论据进行交换论点的论辩中,隐含了强烈的阵营划分色彩。从一些自由主义论者的话语中可见,他们已经把秋风从自由主义派别中分离出去。尽管秋风仍是受大众媒体欢迎的专栏作者,其时评的立论基础依旧是自由主义,同时被极左认为是打着儒家反儒家,是所谓“西奴”。   而由辛亥百年所引起的思想界反思,虽没有明显的派别之分,但同样展现了在看待宪政/改良、革命/反革命时泾渭分明的立场划分。辛亥百年纪念,是儒家宪政之争外的另一场低烈度辩论。重新发现新的史料,重新解读辛亥历史,将清末民初的国家道路选择放在现实背景下予以观照,借辛亥这杯酒浇灌的是现在、此时的胸中块垒。   辛亥百年是出版界的丰收年,尽管主题图书品质差强人意,但对深入理解辛亥仍然提供了有别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材料。而在围绕辛亥革命展开的思想辨析中,当以秦晖的一组6篇文章分量最重。秦晖的辛亥系列文章超越了革命和改良之争,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和历史细部,梳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坐标中的辛亥。对于流行的知识分子话语加以甄别,比如他认为在处理现实时提倡“告别革命”的逻辑漏洞,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制度问题,借古喻今。   秦晖的系列文章除了正面剖析辛亥,还有意无意地对秋风与自由主义的论战加以点评和仲裁。他沿用《传统十论》中古儒与法儒(即汉武帝之后)的概念划分,认为“共和理想的很多内容可在不满‘秦制度’的古儒传统价值中找到支持”,但他强调,这种支持只是价值观层面,“不是说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宪政’已经被古儒发明”。   秦晖的组文发表在7月到9月间,正好与儒家宪政的论战重叠。因此,将秦晖的话语看作是对这场论战的评判不算唐突。对于秋风认为儒家主张“封建”,秦晖予以赞同,但他对秋风就“封建”中包含“宪政”,进而推断出儒家从来就有“宪政”表示反对,认为这个逻辑有问题,靠不住。      臧棣暴烈抗议北岛   秦晖说他不是文化决定论者,臧棣从抗议北岛及北岛现象中表明心迹:他也不是文化决定论者。要解释的是,因为臧棣对北岛的反对带有强烈的反传统意味,或者说存在着今人如何处理传统的问题,同样带有显著的焦虑。   北岛是写进诗歌史的美籍华人,是世界认可的中文诗人。这是臧棣可以认同的表达,他反对的是把北岛当成诗歌史的起点,反对他以中国诗人混迹于世界诗歌圈。成名于80年代的北岛始终没有隐退,反倒成为大陆现代诗歌的代表,而且北岛本人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对大陆诗歌持贬抑的悲观态度,这些都是臧棣要加以狠狠反驳的。   臧棣批评不无刻薄,但用意明显:要在诗歌意识形态上反对北岛的“统治”,要恢复大陆现代诗人的主体地位,要在诗歌政治的外来遮蔽中寻求独立自治。这些举动被北岛及其支持者预设成诗歌界的“弑父”行为,而这种神话北岛的做法恰恰是臧棣予以暴烈批判的一个方面。总之,臧棣掀动的论战是要与北岛切割,确认后者的陌生人身份。   犹如新儒家自认为了解国情,臧棣对北岛的批判中强调的是本土诗歌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强调这是居于境外的北岛所无法理解的。北岛抨击大陆诗歌界庸俗化、物质化,强调诗歌精神的现代沉沦。臧棣使用诗歌生活的在场感一举击败北岛空洞的诗歌意识形态。臧棣对诗歌生存的现状有着同情心与同理心,而这恰恰是北岛所匮乏的。   北岛的批判话语秉持的是知识分子的价值感,而在诗歌的生长中,价值感恰恰是可以排除的。即使在诗歌政治的压制下,诗人仍能凭借个人智慧和对真理性的追求,保持诗歌的自洽本分。当诗人北岛换上了教授北岛的身份,由于疏离与知识局限,北岛有点丧失批判的资格。这起由诗歌界贡献给思想界的案例带着意味深长的寓意。      对话映衬裂痕   在上述列举的思想论战中,还要注意到那些只在圈子里流行,尚未进入公共领域的部分。当然,思想界的学术之争也只有被大众看见,才具有多重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论战不是思想界的全部,而且在每一场论战的背后和边缘地带,还发生着零星的、多层次、短平快式的辩论。它们共同组成大陆2011年的某些思想侧面。   知识分子的分化是不争的事实,在分化中寻求对话也是一条线索。无论什么思想,只要可以对话,就有交互理解的可能,也才能越辩越明,获得真理性认知。但也要看到,稀少的思想对决并没有凝集更多共识,反而显露了愈加深重的裂痕与焦虑。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新威权和新儒家等,如何看待和处理对方,成为一个颇具挑战的思想使命。   儒家的生命力在哪里?勘定未来时置传统于何地?不同类型的思想都在思考,彼此打量,于旨趣中确定国族位置,最终也会把思想折射回个人。无论是寻找西儒会融的新路,还是沿袭法道互补的老路,高质量的知识分子思辨都是稀缺品。相较于时代转型的需求,思想论战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可以更接近理想,而知识分子还得继续苦思,以此建立与时代及他人的联系。

    推荐访问:论争 焦虑 思想 焦虑的思想论争 思想焦虑 思想认同的焦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