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维生素c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维生素C》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2 07:38: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6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2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选修1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四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一、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是高中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重要设计理念,也是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重要体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学以致用,让化学服务于生活,用科学理解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本章与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共同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个主题――“化学与健康”的教学任务。
      教材主要介绍了维生素C的结构、性质、存在、对人体的作用和摄取时注意事项等知识。
      在学习中,需要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来认识维生素C的性质和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学以致用,测试水果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在此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有关资料获取维生素C的注意事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大作用。
      2. 教学内容及特点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内容贴近生活且容量大。教材从维生素C的来源、发现过程、对人体的作用等信息的介绍到维生素C的性质和结构的探讨,再到维生素C应用的原理解释,涉及多方面内容。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这也要求课堂必须高效,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要求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教材中设有“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搜集维生素C信息、讨论维生素C性质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维生素C知识总结出日常补充维生素C的注意事项,要高效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最佳途径是采取小组合作――多方交互的形式。
      (3)侧重维生素C知识的应用,但仍强调维生素C性质的探究,学科能力的培养。教材由生活应用引入维生素C知识,最终又回到利用维生素C性质解决其实际应用的问题上来,可见是侧重知识的应用。但要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必须掌握维生素C的性质,特别是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
      (4)部分实验无法课上演示,维生素C结构探究困难。教材中介绍的影响维生素C存在的三个因素只给出了结论,未进行实验验证,其原因是实验需要时间较长,课上不能演示;对于维生素C的结构教材只做了文字的说明,学生难形成感知,会形成思维难点。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已有知识和起点能力
      在必修阶段和本章前几节学生已学习了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及其组成、性质、应用以及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在理解本节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维生素C的结构的烯醇式和环酯键对于学生理解来说仍存在很大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重点在于维生素C的应用和化学性质,因而在教学中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结构部分加以淡化、弱化,对于化学基础较好、对结构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可鼓励其继续修读有机化学基础等后续化学选修模块。
      维生素C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维生素之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质,对其某些生理功能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于维生素C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心里乐于接受这一课的知识。
      2. 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就高中学生而言,对新事物的认知可以通过视觉(阅读)、听觉(倾听)以及其他感知觉如:空间知觉、触觉等(动手实验),不同的感知觉过程以不同编码形式对认知记忆产生影响。根据心理学对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的研究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隐学习随时进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减少无关干扰,力求课堂的主线明晰。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但通常过于依赖于逻辑思维,常常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推理从而丧失了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性思考的动力,本课的教学利用科学探究和小组汇报等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四、教学思路
      1. 教学策略
      结合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为先教师引导学生理论探究,后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2. 设计流程
      
      
      教学过程起于应用,结于应用,侧重知识的应用。但要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必须掌握维生素C的性质,特别是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突破这一难点必须依靠实验探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穿插加入两个实验验证维生素C的来源和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维生素C的发现史】(3min)
      [提出问题]为什么吃了绿色植物,坏血病就好了呢?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
      谜底在上世纪20年代后才逐步揭晓。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生素C,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史观。
      【课堂汇报――维生素C的应用】(10min)
      小组汇报预习成果,共享大家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在预习中搜集维生素C的应用信息,并在课堂上汇报。其目的一是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铺垫,使用问题驱动,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二是使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可以共享信息,以便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拓展知识。
      【新课讲解1――维生素C的物理性质】(5min)
      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经验和阅读教材,简单地介绍维生素C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物质,采取由表及里,由已知来认识未知的教学策略,尽可能贴近学生,使他们易于接受。
      【新课讲解2――探究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15min)
      请学生根据维生素C的结构及案例预测维生素C重要的化学性质。
      [预测]可燃性、与Na等活泼金属的反应、被氧化、被还原、加成、水解、取代等等。
      [引导]大家根据维生素C的结构,所预测的性质都很有道理,那么这些性质是不是维生素C真的具有呢?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还原性。
      [活动探究]设计实验验证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讨论]根据所提供的实验药品,设计“验证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
      [汇报]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方案一: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加碘水;
      方案二: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
      方案三: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加KMnO4溶液;
      方案四:向KMnO4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药片研成的粉末。
      ……
      [教师]给予一定的点评和修改意见。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维生素C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或受热时很容易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
      [教师]给出维生素C与碘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8O6+I2→C6H6O6+2HI。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本课难点的突破;利用学生较熟悉的物质酸性验证的方法作阶梯引导学生设计验证物质还原性的实验方案,其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搭建“手脚架”,使学生更顺利的突破思维难点,掌握知识重点。
      【新课讲解3――维生素C的应用及来源】(10min)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科学探究第4题,简要介绍维生素C的来源和应用。组织课堂练习。
      科学探究过程:(讨论得出思路留作课后小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摆脱只有在专业场所才能做化学实验的观念的局限。对学生本课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应用的能力。
      【课堂小结】(2min)
      归纳本节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 通过生活小常识,引导学生在摄取维生素C时应注意的事项。
      【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P23中1、3、6题。
      2.完成家庭小实验。
      3.查询有关维生素C其他拓展知识,并整理成读书报告。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维生素 《维生素C》教学设计 18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实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