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人在临死之前3秒走马灯【苏联政治的“走马灯时代”】

    时间:2020-02-20 10:24: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去世后,曾经抓捕过勃列日涅夫女儿、女婿等家族帮派成员的安德罗波夫接任苏联领导人职位。他和勃列日涅夫以及后来的普京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是克格勃的领导人。他基本上延续了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方针,只不过对外政策上谨慎得多,他缺少了勃列日涅夫那种霸气的态度。或许正是因为他在诸多方面无法摆脱勃列日涅夫的影响,所以无法完全树立鲜明的个人执政风格,甚至连胸前挂满勋章这样的细节,他都紧随勃列日涅夫,不敢有所改变。
      他只是个影子
      在1982年底的《时代》杂志封面上,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安德罗波夫背后,画着已经去世的勃列日涅夫的影子,其中的寓意不言自明。
      为了突出安德罗波夫的克格勃背景,1983年2月的《时代》周刊封面画了一座色彩缤纷的克里姆林宫,上面是一双向左边斜�的眼睛,标题是《今日的克格勃:安德罗波夫窥�世界的眼睛》。
      1984年,上任不到两年的安德罗波夫因患长期的肾病去世,当年2月20日的《时代》周刊再次用了安德罗波夫作为封面,标题是《再次需要填补的权力真空》,暗喻安德罗波夫的短命任期画面上的他呈颔首状,仿佛是苏联再次因为权力真空而在对手美国面前显示了弱势。
      安德罗波夫最为人所称道的,恐怕只有一句话,他说:“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应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当然这可以看成是具有沙文主义色彩的“苏联老大哥”在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松绑”,但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地表明了苏联此时的自顾不暇,这种松绑是被迫的。
      在安德罗波夫之后,进来填补权力真空的人叫做契尔年科,但他的任期更短,上任15个月后就病逝了。连续两位最高领导人在上任2年之内先后病逝,苏联末期“老人政治”与“病夫治国”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
      紧随着《再次需要填补的权力真空》的下一期《时代》杂志,立马用了契尔年科做封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脸旁写着一行标题《契尔年科同志成了克里姆林宫的新领袖》。
      谁扶棺,谁继任
      契尔年科去世时,红场上的葬礼之上,紧随着契尔年科棺木行走的人,就是戈尔巴乔夫,外媒统统由此猜测,谁离领袖棺材最近,肯定就是下一任领导人。果然,戈尔巴乔夫上台了。54岁的他,成了苏联最年轻的领导人。他大刀阔斧的改革,通常被称为“新思维”或是“重建”,包括一个开放政策:对言论有更大的自由,放松对出版界的控制。在他的监督下,数千政治犯和持不同政见者被释放。
      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蕾莎,她的外表和举止不同于以往的俄罗斯第一夫人,带给世界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像她的前任那样不问世事,美丽优雅的蕾莎陪伴丈夫戈尔巴乔夫参与了许多国际事务。她个人的优雅举止引起西方极大关注。在当时美国把苏联妖魔化成“邪恶帝国”,她使丈夫和国家变得更有人情味。
      但戈尔巴乔夫最为强硬的禁酒令不但让苏联政府失去了巨额的税收,也激化了他与苏联民众的矛盾。沙特在美国的授意下抛售石油,使得苏联的石油出口收入骤降,拯救切尔诺贝利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则成了压垮苏联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古巴,义务地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中的受害儿童提供免费治疗,这的确是对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帮助,但同时也显示出了这个超级大国在末期时的窘境,不得不依靠小兄弟的救助。戈尔巴乔夫在卸任之后,一直以私人基金的方式,致力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维护和覆盖工作,为了防止它再次发生可怕的事件。
      但在西方眼中,戈尔巴乔夫却是个“好的领袖”。他上任的1985年,《时代》周刊在封面上写道: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他年轻、温和却令人敬畏。在当年底的《时代》周刊上,干脆把戈尔巴乔夫“势弱”的话语印在了封面上:现在的世界局势非常复杂,十分紧张。我甚至可以用一触即发来形容。
      这或许是个令美国人高兴的领袖,因为在他之前的苏联领导人从来都是对别人、别国的命运表示担忧,对苏联的未来充满希望,还从来没有过如此一位忧心忡忡的超级大国领导人,他的焦虑感,让外界看到了苏联的虚弱。
      在虚弱之后,就是求和。1985年11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画着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头像,戈尔巴乔夫被画得年轻且稚嫩,充满了天真的表情,里根则老练许多,标题为《我们谈判吧》。而紧随其后的一期《时代》周刊则使用了双关语做标题:so far,so good。可以理解为距离遥远的美苏两国开启了如此美好的谈判,也可以理解为:到目前为止,一切还都进展顺利。
      到了1987年7月27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可显然,这份美国杂志对于苏联改革的兴趣比苏联人自己更浓,封面上还写着:改革会起作用吗,冷战会结束吗?
      美国不知苏联将倒
      可即便如此,在1987年10月的《时代》封面上,美国的编辑还不忘记夸赞苏联――《莫斯科领先了:对苏联空间计划的深入调查》。至少从这个封面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于苏联还是抱有相当的敬畏之心的,他们并不知这个庞然大物会在数年后倾倒。
      一份有见解的杂志,或许会拯救一个国家。因为就在1987年10月,在发布了苏联空间计划领先于美国的封面之后,《时代》周刊又发布了封面文章《苏联人的一日生活》,深入对这个竞争对手的百姓生活进行体验调查,在一个月之内集中了对于苏联空间计划与民生体验的两个层面的报道,不得不说《时代》周刊用心良苦,而正如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苏联的倒掉,恰恰是因为忙于军备竞赛而忽�了民生,导致政府失去了民心。1988年,戈尔巴乔夫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
      1991 年8月,苏联的强硬派,害怕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会使苏联分裂,试图用将他软禁在克里米亚度假别墅的方法,使戈尔巴乔夫远离权力巅峰。虽然戈尔巴乔夫3天后就获得释放,但在他回到莫斯科后,苏联和俄罗斯的领导体系都拒不承认他的领导地位。权力移交给了后起之秀叶利钦,他在政变早期就坚决对抗强硬派。之后叶利钦宣布就任俄罗斯总统,许多加盟共和国趁机宣布独立,12月25日,苏联永久解体。
      应该说,《时代》周刊对于叶利钦的印象并不好,因为在1991年的《时代》封面上,画着张开大嘴叫喊的叶利钦,标题为《俄罗斯的闹独立者――叶利钦,苏联政治的坏蛋,在本周一次至关重要的选举中对抗戈尔巴乔夫》。
      所以在1991年8月叶利钦的夺权行动之后,《时代》周刊嘲讽说那是又一次“俄国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沙皇的手谕连500人都调动不了,同样在1991年8月,克格勃的特种部队也不再听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不过美国对于苏联的解体其实始料未及。作为美国冷战战略的设计师之一,乔治・凯南在《当代国际事务史》中回顾这段历程时,认为“很难有比它更加诡异和出人意料,甚至乍看上去有些难以理解的事件,先后以俄罗斯帝国和苏维埃联盟面目出现的一个强大国家,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顾问之一,理查德・帕普斯或许是全美国最专于俄国历史的学者,他也称这场革命“始料未及”。
      或许,美国的政客是在谦虚,因为他们的胜利来得太突然了。

    推荐访问:苏联 走马灯 政治 苏联政治的“走马灯时代” 苏联领导人顺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