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企业管理核心内涵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性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评副高要几篇核心?

    时间:2019-05-20 03:18: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密切联系,相当一部分院校借鉴或采用了企业化管理模式。然而片面注重结果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对高校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借鉴中应理解国际上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文化层面上的核心内涵,由内涵的管理精神决定外延的具体管理方法,从而为高校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 企业管理 管理文化 文化内涵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从业人员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以其“产学结合”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势而受到各行业的广泛认同。而优化管理模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企业管理在众多种管理模式上有着经过市场经济检验的丰富、高效的管理经验,因而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探索中借鉴或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模式的借鉴应用问题,国内学者提出诸多观点。如曾祥棋认为:若想要发展好自己的行业,就必须有与各自行业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企业如此,高校的管理亦是如此。高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的两种模式[1]。而陈燕芬在论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中提出: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2]。事实上,从法约尔的管理学14条原则看,虽然企业与高校在管理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环境上存在区别,但管理的核心内涵即管理文1化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因此,机械式的复制管理手段固然不可取,全面的否定企业管理文化对高校管理文化的积极影响亦是片面的。
      二、高职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外延的差异性
      企业管理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通过管理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管理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不但要创造出社会需求的物质资料和财富,还要使企业员工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1]而高校管理的目的则是高校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的利用和配置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最终实现高效办学目标的行为。[2]显然,高校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它们风格迥异,产生的效用也不同。因此,两者效能的评价标准、方式也应该不同。企业的评估明显可以进行量化的考核,如产量多少,质量达到的级别等等;但是教育就不能以此为评价标准,如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发展状况,校长的能力等等。企业与高校的管理活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通过二者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模式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法。
      企业与高校依托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前者主要依托于社会的经济、生产以及分配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技术水平,从业人员能力与财务管理制度等等。而后者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更注重精神环境与制度环境。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4]通过浓厚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底蕴使学生耳濡目染,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提高师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可见在外延层面上,高校与企业的管理是具有本质性不同的。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管理内涵的相关性
      在现在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管理无疑是它能否生存的关键,它首先是对人的管理。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不是土地、原材料、资本,而是信息、知识、技术和才智,而掌握这些的是人。而管理的内涵并非制度与制度的执行,而是与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建设理念。没有不体现任何文化内涵的管理,也没有不具备任何管理作用的文化。所以,我们说,文化与管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从原生意义上来说,无论文化或管理都离不开企业或高校这个本原体,正像思想、思维和行为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人一样,具体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活动都伴随特定高校或企业的建立、发展、消亡而产生、发展和结束;另一方面,文化的精神和管理的思想都无不渗透于教学、生产、经营、技术改良、人员培训、发展、分合等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之中,都无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成员素质、规章制度、产量质量、经营绩效、盈利水平、市场前景、社会形象等来体现和反映。
      企业与高校的管理目的、过程以及环境各有其独到之处,尽管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仍可以在保证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恰当地引用企业管理的相关模式。
      四、企业管理内涵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即满足人生存与繁衍的需要;社会属性则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原因,它存在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许多一流的企业正是以人本化为文化建设出发点从而发掘出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需求内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应注重师生各个层次的需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式、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以及可供教职员工进修深造的制度平台。
      2. 高职院校管理激励内涵
      人的潜力具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而激励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许多高校设立某些固定的量化指标来约束教师,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人的天性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认同,因此做好教师的评估就是对教师最好的激励方式。应该放弃传统的“成绩质检论”,学生的好坏不应单纯由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过程的优劣也应计入考量标准,除了必要的终结性量化评价,更应该重视平时的形成性评价。随堂听课可直接反馈给授课教师,从而形成及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应加大走访与监督强度,调查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确保实习实训质量。   3.高职院校管理的弹性化内涵
      高职院校中的从业者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行业专家,在精神境界中有引以为傲的资本,所以高校管理应该采用弹性化管理,要尊重人,从而提高人的凝聚力,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工作和成绩与他所处的集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度相关时,和谐的,充满友谊与大爱的集体能使每一位成员感觉到集体的责任感与安全感,他们会很乐意为这个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会为了使这个集体更加优秀而奋发上进。相反,若是让他们处在一个高压力、低效率、缺乏团队精神的环境中,则会让他们感觉到压抑、孤独、从而对这个环境产生不满的情绪,严重地影响工作积极性。[7]因此,高校管理要把师生的需求摆在第一位,经常与师生进行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打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具有上进心的、融洽的集体。
      五、结论
      高职院校的管理关系到一个院校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在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可借鉴企业的管理内涵,虽然具体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应区分具体操作中高校与企业的差异,避免走入改革的误区。这样才能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优化管理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祥棋. 高校管理的企业化误区及改革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2] 陈燕芬.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3):49-52.
      [3] Mi chael Shat t ock,Research,Admi ni st rat i onand Uni ver s i t y Management:What Can Res ear chCont r i but e t o Pol i cy,The Di al ogue bet ween Hi g-her Educat i on Res ear ch and Pr act i ce,2007.11.
      [4] B·A·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0.
      [5] 刘秋菊.高校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教育论坛,2009(4):29-30.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7] 罗大珍.关于高校人本管理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35-39.
      [8] 金占明.企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9] 华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14.
      作者简介:李剑芳,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助教,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研究

    推荐访问:应用性 浅析 内涵 核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