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什么叫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_浅析影视作品中主观性音响的运用

    时间:2019-05-11 03:29: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影视作品中主观性音响的特性,探讨了影视作品中主观性音响的运用手法,包括后期音效设计、代表性音效的夸大、音响的剪辑处理、“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等方面。同时指出我们要重新认识“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 在主观性音响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要遵循声音的基本物理规律和观影心理规律,以使影片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影视作品;主观性音响;客观性声音;特性;运用手法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演变。从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它由一个仅仅在巴黎窄小的咖啡馆里演绎的童话般的小发明,演变为一门可以容纳历史、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娱乐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对声音的选择与电影的发展几乎同时起步,电影史上并没有真正的“默片年代”。尽管许多理论家、评论者和电影人无数次地重申:电影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视觉媒体,画面远远比其他任何电影元素都重要。
      随着电影艺术研究和探索的不断深入,电影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运用也越来越灵活、多样,声音的潜在作用被不断发掘出来。“音响”这一原本属于有源声音范畴的概念被扩充。
      一、影视作品中主观性音响的特性
      影视音响的运用对象其实就是声音。它涉及的音响物理属性、生理及心理效应范围等,既属于主观,也属于客观,声音与画面结合后产生的视听交互作用也属于这个范畴。在影视作品的音响运用中,把握住声音元素的物理特性以及传播规律,是提高创作效率的基础。电影创作的基础是创作者完全熟知了声音的“物理属性”,这也是创作的根据;电影创作者要运用创意与技术,主动、有效地对声音进行选择与组合,就必须充分了解电影的“声音特性”,深入体验观影者的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构成电影听觉艺术体系,提升电影声音的听觉魅力。
      1、主观性音响与客观性声音的区别和优势
      人体接收到的音响,不单纯是原始声源所发出的冰冷的机械能。振动的声波通过介质传递到人体,被人耳所接收,再经由人的感知成为生理体验。主观性音响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其相对于其他声音的优势:
      首先,音响较之于音乐有着更小的局限性,不容易被前面的声音所限制。不同桥段的音乐连接往往要在调性、节奏、情绪等诸多方面进行配合,无法灵活的适应剧情发展需要和观影心理需求。而主观性音响可以在保留一种虚拟的“真实性”的条件下,最大化的展示发挥主观创作意图。
      其次,音响较之于人物语言又有着较强的可塑性。人声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无比熟悉的声音形式,无法进行过多的诸如夸张、放大、速度变化等后期处理;而音响在后期上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段落需求,额外的配上音响效果,达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
      同时,主观性音响与客观性音响之间的叠加和转换也是最为自如的。音响之间的衔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人物语言之间的叠加就会成为酒吧茶馆般的嘈杂效果。简单的叠加可以创造出新的效果,这些都是主观性音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2、主观性音响的创作依据
      主观性音响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随手拈来使用的万能工具。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观众心理依据,而不是只要存在即为合理。
      在音响的运用中,我们会听到很多基于心理学的名词。例如“鸡尾酒会效应”,即人耳的“选听”功能。生活中,会同时存在多种声源,不同心态的人会有意识地选听与自己心态相近的某一特定声源的声音,而忽略其它声响。例如当人们无目的徘徊时,一切客观声音都将显得那么空洞、苍白;相反在另一处心境下巨大的噪声就会变得很小。再如“掩蔽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会说话,从大海的细语到大城市的一片嘈杂,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敲窗时的淅沥之声,这一切都向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1]”有时会发现一种声音因另一声音的存在而变得模糊不清,这就叫做“掩蔽效应”。在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阶段,人声与音乐、音效间的平衡都和掩蔽效应相关。
      二、影视作品中主观性音响的运用手法
      1、后期音效设计
      即现实中不存在的,完全由创作者本身营造的音响效果。这类主观性音响在影视作品的运用最为广泛最为常见。它简单有效、方便易行。几声清脆的鸟鸣加上一段应景的音效便能营造出春暖花开、莺飞燕舞的情境;几声低沉的底鼓加上浑浊不清的bass便能营造出恐怖阴郁的气氛。现实中不存在的各种音效,由于观影者的心理体验,形成某种特定情感效果。
      2、代表性音效的夸大
      从真实的环境声音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效,突出其声音细节或突出整体声音中的某个部分,使所要展示的主体、或者准备转入的叙事主体特征得到细腻、生动的体现,给观影者带来早于画面的深刻的听觉印象。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定时炸弹的“滴答”音效;人物在惊恐、慌乱下的强烈心跳声等,都是此类手法的实际运用。
      3、音响的剪辑处理
      选择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效,将之移用到一个恰当的、契合剧情发展需要或者人物情感需要的点上,甚至在影片中反复使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音响段落。这类音响效果常常伴随人物的回忆、剧情的闪回出现,成为一种主观产生的“幻听”现象。
      这类音响手法,一种是将某一音响效果反复使用,贯穿影片始终,形成一条清晰的剧情发展脉络。例如《凄凉之夜》中反复出现的仿佛某种遥远的召唤般的诡异的风声,引导着主人公去寻找真相。
      还有种手法是借鉴镜头蒙太奇中“闪回”的方式,旨在突出一定的代表性事物,展现造成剧情发展或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因素,达到暗示观众或者揭示原因的目的。这些镜头和声音在影片前面的发展过程中不会被过多的提到和重视,而在影片结尾将要揭开谜底的时候会用闪回的手法逐一呈现,让观影者恍然大悟。
      4、“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
      这是一组相近的概念。我们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两种声音元素的相互融合与借鉴。
      最初的音响在于“写实”,音乐在于“写意”。要将他们结合必须寻找一个有机的契合点。其实,我们讨论的主观化音响正是一个将“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创作理念:通过后期人为的变化,使客观存在的声音“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传达给观影者一定的情感诉求。   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曾以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中“岛上搜索”这个段落为例:一群划船的人离船上岸,在怪石嶙峋的小海岛上闲荡,一个姑娘突然失踪了。 开始大家还以为是个玩笑,后来才开始发狂似的寻找她。书中说:“这个段落的成功关键在于卓越地运用了音响效果。 场面的情调发生变化时,海浪击石的声响逐渐增大。 人们虽然在银幕上并不总能看到海浪,但始终听见这一阵阵刺耳的有时使人感到揪心的浪声。人声时起时落,呼喊着失踪者的名字,叫唤着这群人里其他人的名字。 在迷茫的音浪中飘浮过来不成片段的对白,结果形成一种几乎是交响乐式的音响效果,对戏剧性动作起着烘托作用。 它清楚地刻画出这群人生活内容的空虚,一如不停地轰响着的海浪百无聊赖地拍击着岩石”。[2]
      波代尔在《电影艺术导论》一书曾谈道:“电影中的声音有三种:语言、音乐和杂音(也被称作音响效果)。有时一个声音可兼有一种以上的音响特性——让人分不出是喊叫还是杂音,是杂音还是电子音乐。 电影创作者们已经自由地利用了这种含混性”。这里所说的“利用”,其实就是艺术化的处理。在艺术化的音响处理即音响音乐化的情况下,相关的声响犹如按音乐的规律和特定的曲式结构精心组织起来的乐音,效果上给人们营造一种音乐的感觉,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感的音响。”[3]
      在令人喜爱、充满了讽刺意味的影片《心灵交响曲》中,人们可以听到一首厨房交响曲。场景是人们正在准备盛大的晚宴。声音特写以越来越快的节奏接连不断地响起。有人在锯木头:电锯的轰鸣声、斧头的撞击声、木柴的爆裂声;有人在生火:劈柴在炉灶内发出噼噼啪啪声;还有捣碎糖块声、搅拌鸡蛋声、锅里水的沸腾声。 这些声音图像在有节奏的时间中不断地重复着。 各种自然的声音构成了音乐作品。 于是“噪音交响曲诞生了”[4]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音响音乐化”和“音乐音响化”这一对概念:即把噪声、非乐音等声音元素以音乐的方式来组织,通过对“音响”元素在音调上的处理、节奏上的组合,使观影者从音响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新定位主观性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有源声音”和“无源声音”。主观性音响可以无源,也可以有源。能否在画面中找到声音来源、其发声原理是否真实已经不能成为限制表现性音响效果的标准。主观性音响就是以表现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其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观性音响并不是随心所欲运用的,我们要遵循声音的基本物理规律和观影心理规律。上述各种运用手法,例如夸大、失真、艺术真实等等,从另一个角度也揭示了主观性音响正确的适用范围。合理的使用这些手法,将客观性音响与其他各种声音元素以及画面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使影片达到良好的效果。
      
      【注 释】
      [1] 张凤铸.音响美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7.
      [2] 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4] 高如.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A].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参考文献】
      [1]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2] 贝拉?巴拉兹.何力 译.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2.
      [4] 热拉尔?贝东.电影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
      [5] 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J].电影评介,1991.
      [6] 姚国强,孙欣.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7] 姚国强.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8] 姜燕.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9] 林达捆.影视录音心理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0] 陈义成.电视音乐音响[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
      [11] 黄佳.电影音乐艺术微探[J].电影文学,2008.
      [12] 汤姆林森?霍尔曼.电影电视声音—录音技术与艺术创作[M].姚国强,王旭锋,李理/译.华夏出版社,2004.
      [13] 丁国蓉.古典音乐叙事:交响情人梦[J].电影创作,2004.
      [14] 王红霞.影视声音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5] 谷毅.音色的情感作用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J].电影创作,2003.
      [16] David Sonnenschein.Sound Design[M].王旭锋/译.2007.12.
      [17] Tomlinsom Holman.Sound For Film&TV[M].姚国强等/译.1997.
      [18] 卡罗琳?黎?瑞兹(Carolyn Lee Reitz).The Narrative Capabilities of Prose and Film.引自:A look at Voice-over Narration.http://www.省略/asp/in_focus.asp?id=14.2005.

    推荐访问:主观性 浅析 影视作品 音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