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着眼点] 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时间:2019-04-13 03:18: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某校的“家长接待日”,家长们来到孩子所在的班级,听一位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这节课上的是《 孔乙己 》,年轻教师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各个教学环节都落实得很好,整节课几乎无可挑剔。
      然而就在这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提出一个临时生成的问题时,这位教师不得不板书。他那稚拙的字体,让在场家长们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赞许变成了怀疑!
      课后校长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家长们不再关心孔乙己悲惨的命运,而是更关注这位语文教师的水平——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孩子的语文能力。家长们显然有不少疑虑,他们有的问:“现在的语文教师,还有几个能写出孔乙己那样一手好字?”还有的家长指着学校张挂的巨幅对联,问校长:“我们的语文教师,还有几个能做一副合乎平仄、对仗工整的对联?”等等。
      家长们提出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对这位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不满,实际上涉及的是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语文学科内容的设置,甚至是整个语文教育方向的问题。
      正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又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导致近年来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诸如“语文水平滑坡”“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语文教材不如民国时期的”,等等。
      面对这样的批评指责,我们的语文教师难免感到委屈。因为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最认真、最勤奋、最敬业的一个群体。他们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涌现了大批教育教学名家。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改革意向最强烈,成绩最显著。可是,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连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语文素养和能力方面),招致那么多的诟病?
      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意与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技术的结合,并把这些当做语文教育改革的唯一着眼点,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母语的教学传统,并最终造成了母语教学传统与现代需要的脱节。
      母语教学传统跟现代需要脱节的现象,大约是在清代末年开始出现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可能容许人们思考,在废除旧式语文教学的同时,如何把积累数千年的汉语文教育传统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当时的改革先驱者,只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对传统的母语教学进行改造。
      对传统语文的批判和否定,到“五四运动”时,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入。曹伯韩先生谈到:“到民国初年《 新青年 》杂志发表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方面,反对雕琢、陈腐、迂晦、艰涩、阿谀贵族、脱离大众的旧文学,提出‘八不’的主张:(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话;(五)须讲求文法(以上形式方面);(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须语语有个我在;(八)须言之有物(以上精神方面)。另一方面,正式提出拿白话来代替文言,建立现代国语的文学……而文体解放,也获得了伟大的成就。”白话代替文言,旧语体被推翻了,新语体确立了;旧文学被否定了,新文学(即“现代国语的文学”)形成了。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功绩。
      然而遗憾的是,在“破旧”与“立新”之间,我们忽略了从“旧”中吸取继承有价值的东西,使得我们“新”的母语教学出现了断层。
      例如,在识字教学方面,我们曾经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象形文字,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必须走世界文字拼音化的共同道路。于是抛弃“六书”的知识,无视汉字的特殊规律,简单模仿西方语文的拼音读写,结果导致识字质量下降,汉字书写能力每况愈下。再加上传播手段的改变(如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终于让我们陷入“提笔忘字”的窘境。
      再如,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否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摒弃了“循序渐进,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把西方标准化的阅读测试模式照搬过来,阅读教学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是为了考试,考试绑架了阅读,导致浮躁表浅、快餐化陋习的形成,国人读书量越来越少,街市上书店越开越少。
      再如,在写作教学方面,我们在抛弃八股文的同时,把其中反映思维规律和表达程序的“破题”“承题”等一整套合理的方法也弃如敝屣,只追求时髦的“概念”,把基本的文法知识和文体知识等一概打入冷宫,结果是大学生连个请假条也写不好,硕士生、博士生的论著文不对题,错别字多、语病多,谬误连篇。
      对于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也早有觉察,努力纠正。许多中青年语文教师至今怀念20世纪80年代末编的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 》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教科书兼顾教材的多样性和阶段性,把联系生活进行语文基本训练作为主体,在课文学习和读写听说的训练当中穿插汉语知识学习,既好学又实用。许多课文的讲解和练习,注意与传统语文教学衔接。如初中第二册第33课《 古代诗歌五首 》后面的“练习”是这样的:
      一、鲁迅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 钱塘湖春行 》的颔联和颈联(第二联和第三联)就是工整的对仗。下边两组对仗口诀,选自旧时代儿童必读的《 声律启蒙 》和《 笠翁对韵 》,读一读,体会对仗中的词语运用情况。
      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这道练习题结合课文《 钱塘湖春行 》,链接传统的蒙学教材,介绍旧时代“对课”的教学,引起广大师生对古代教育的兴趣,显示出传统母语教学的魅力。
      新世纪推出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每册《 语文 》教科书末尾,都附录有书法知识、汉语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名胜古迹对联考》的内容,介绍了对联知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但这些知识作为附录,不大容易引起师生的重视。而且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它们都没有资格列入考试命题范围。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母语教学中仍然屈居无足轻重的地位,传统语文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在哪里,仍然无人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坛产生的名师灿若繁星,提出的“语文”“理念”“教学法”等数不胜数,但人们依然指责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问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还有谁能写出孔乙己那样一手好字?”“还有谁能给学生讲解‘六书’,指导学生‘识繁用简’?”“还有谁能‘调平仄’‘对对子’,会写格律诗,会填词?”“还有谁能写出平仄妥帖、对仗工整、意境高雅的对联?”“还有谁能编出超越民国时代国文课本的高质量语文教材?”……如果这些问题我们都不能回答,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难免会怀疑我们——“你们能教好中国语文吗?”“你们能给我的孩子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吗?”如果不能,你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让这些质疑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们必须找到语文教学改革中那个容易被忽视的着眼点,也就是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传统母语教学,筛选出其中富有生命力的精华,把它们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语文课程标准,帮助语文教师养成全新的素质和能力,走出一条母语教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广西 南宁,530021)

    推荐访问:着眼点 教学改革 不容忽视 语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