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处境与出路探讨 形容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时间:2019-04-09 03:23: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经堂教育是回族传递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以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和渗透着回族生活、回族教育及其它领域。青海作为一个民族聚居地,以它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养成并发展着各民族。本研究试图立足青海特色,针对为数众多的回回民族,就其经堂教育在农村的处境做一分析探讨,以寻求回族教育在青海农村之出路。
      关键词:经堂教育;学校教育;伊斯兰文化
      一、 概述
      (一)青海概况
      青海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从民族成分上来看,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等构成,宗教上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从自然环境上来看,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高原地势,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上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同时,干燥多风,气候多寒。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由于青海自身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青海经济较内陆地区还十分滞后,青海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全省各民族和睦融洽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特色。
      (二)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始于明末陕西人士胡登州,他迫于回族当时“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处境,在伊斯兰国家寺院教育的基础上,效仿中国传统私塾、书院制度,开创了以学习和继承伊斯兰信仰及文化传统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教育制度。其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学内容上以教授波斯语、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经典为主。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相继产生了融合汉文化的经堂语和小儿经,他们的产生对于伊斯兰信仰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堂教育历经500多年发展,在胡登州及其诸多弟子的传承发展中,产生了山东学派、云南学派、陕西学派。而地处我国西部的青海则是继承了传统的陕西学派。同时,鉴于经堂教育之弊端,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虽然效果不佳,但对经堂教育的发展及出路的关注对回族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青海农村经堂教育的处境
      (一)伊斯兰教精神和信仰体系决定了经堂教育浓烈的宗教性
      伊斯兰教始于公元7初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汉年间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年间,大量的穆斯林民众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前提下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主要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和“念、礼、斋、课、朝”五功,而经堂教育中的“奉行天道”指的就是五功,足可见经堂教育的宗教性。因此明末经堂教育的产生就是服务于伊斯兰教传承的宗教产物,它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授习波斯语、阿拉伯语,选择有学识或年长者为阿訇,进行传道授业,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伊斯兰精神和信仰体系培养出坚定的继承者。伊斯兰教无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使每一个穆斯林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中都贯穿着信仰和宗教传统的力量。青海农村的经堂教育无一例外的继承了这一宗教特性,同时更固守着这一宗教特性。
      (二)历史问题促成了经堂教育的外在对抗性
      穆斯林民族进入青海可以说同他进入中国是同一时间,这是由于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以西北为主干道,随之进入的穆斯林民族就在西北各省份经商、传教,乃至通婚、定居。唐宋年间,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于是便迎来了大量穆斯林的进驻。青海回族最盛之时当属元朝,元朝前后,蒙古军西征时率领的中亚、西亚穆斯林相继进入青海,在穆斯林民众增多,经文匮乏的情况下明末经堂教育应运而生。经堂教育的产生对于回族的发展以及对回汉的交流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清朝年间由于清政府试图以儒家文化教化和掌控各民族,西北又属民族关系复杂地区,故而在政策上严加防范,在文化、经济上又有迫害之举,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的“回民起义”,起义之后遭到镇压的回回民族向西迁居,进入僻壤之地,在民族心理上长久的存有“多读书即远教之由。”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十分宽裕,但这种历史遗留造成的对抗性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依旧难以消除。
      (三)社会环境导致经堂教育的内在保守式性
      从社会环境这一角度来说,青海农村的回族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中。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古有羌族、鲜卑、西夏等,今以汉、回、藏、土等为主,在这个民族大杂居的环境中,为了保存自身独立性,回族以清真寺为依托进行的经堂教育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带有了保守性。据2010人口普查结果,青海省内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4.44%,土族占3.63%,蒙古族占1.77%,这三大主要民族都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再加上青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使其在青海扎根已久,因此它的信教群众也包括汉族人口中的一大部分。在青海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回族和撒拉族,他们所占比列分别是14.83%和1.90%,而它严格的禁忌传统使其在汉族群体中的传播也比较狭窄。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里,宗教信仰上的不平衡分布使回回民族对其信仰及文化的传承有一种紧迫感以及对被同化的危机感,从而致使经堂教育呈现出内在的保守性、发展的缓慢性等不利于回族教育及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四)地域环境影响了经堂教育的开放性
      地域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推动力,要想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既走得出去,又进的来,良好的地域环境无疑是一个有利的助推器。然而,青海特有的地域环境在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交通及信息管道,再加上回族“三边一梢”的居住特点,使它的发展局限在“山边、滩边、湖边、渠梢”而难以有大的突破。在农村,经堂教育在固守其文化的同时又承袭了农村的传统气息,使其不论是对现实社会还是对世俗教育都难以开放性的接受。作为传承伊斯兰文化的经堂教育,虽然其中有“以儒释经”的目的,但它依旧是融合和学习汉文化的产物,在提倡改革的今天,回族经堂教育能否对世俗教育有一个新的心态和视角,对其今后之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域的影响不易消除,但是发展教育必能补其不足。

    推荐访问:经堂 青海 处境 出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