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青年徐悲鸿的“海漂”生活]徐悲鸿

    时间:2019-04-08 03:21: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异常艰难的生活,磨砺了青年徐悲鸿坚韧的性格,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4赴上海,独闯天下,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当尽衣物,受尽屈辱。但他不抛弃、不放弃,愈挫愈勇,特别是在走投无路之时,仍能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人与命运抗争、向不可知未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书香之家。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为人忠厚正直,鄙薄功名,不求闻达,在小镇上过着砍柴、打鱼、卖字卖画的淡泊生活。
      徐悲鸿原名寿康,他6岁开始随父亲读书习字,9岁开始正式学画。学画以后,徐悲鸿非常勤奋,很快便成了父亲的助手,能帮着父亲在画面上染色彩。13岁这年家乡发大水,使得徐家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贫困,父亲只好带徐悲鸿到邻近的乡镇卖字卖画谋生,他小小年纪便尝尽了流浪生活的辛酸。不幸父亲又染上了重病,作为家中长子,徐悲鸿开始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到了1911年,徐悲鸿17岁。在父母的包办下,他被迫和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还未成年的他对这桩婚事很是不满。到了第二年,妻子生了小孩,徐悲鸿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劫生”,意思是说:自己被父母逼婚出逃,被抓回来后生的孩子,是遭劫而生。因为“劫生”这个名字太晦气,家里将之改为“吉生”。徐悲鸿为了反抗,一怒之下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悲鸿”。这就是徐悲鸿名字的来历。非常不幸,徐悲鸿的妻子在他们婚后的第六年,染病去世。不久,儿子吉生也因天花夭折。
      徐悲鸿不像其他传统文人画家那样别字别号很多,他一生只用了“悲鸿”这一个名字。
      1911的一天,徐悲鸿在一份上海发行的《时事新报》上读到了一则征稿启事,他就给报社寄去了一幅自己画的白描戏曲人物画——《时迁偷鸡》。时迁,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负责评稿的是清末秀才张元济。张元济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很有名。他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推动教育救国,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和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一大堆来稿中看到了徐悲鸿的《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人物鲜活生动,于是就给这幅画评了个“二等奖”。这个“二等奖”唤起了青年徐悲鸿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受到鼓舞的徐悲鸿决心走出家门,到上海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看一看。
      1912年,18岁的徐悲鸿走出宜兴,第一次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想找个地方学习西画,但是由于没有找到,时间不长就回家乡了。这是徐悲鸿第一次到上海。这次到上海,只能算作是徐悲鸿的一次短暂出行,正是这次短暂的出行,不仅让徐悲鸿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博大,也触动了他那颗驿动的心,自此,徐悲鸿开始了一生的奔波。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中国社会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1914年,徐悲鸿20岁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多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时,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徐悲鸿只好举债安葬了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身兼3职,担任了3所学校的图画教师,每天在3所学校间奔走。丧父之痛和生活的无助让徐悲鸿黯然神伤,心烦意乱。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不仅让徐悲鸿感到无聊,同时,他也觉得这样长期下去,对自己的绘画毫无提升。于是,他想要再次去上海寻找机会。
      1915年春天,徐悲鸿的同乡好友徐子明教授把他推荐给了复旦公学校长李登辉。李校长看过这些画后大为赞赏,满口答应为徐悲鸿安排工作。徐子明把消息告诉了徐悲鸿,徐悲鸿便辞去了在家乡3个学校的教职,于1915年7月初,第三次来到上海。到上海后,徐子明马上带徐悲鸿到上海复旦公学去见李登辉校长。李校长看着眼前这个农村装束的瘦弱青年大为吃惊,他悄悄对徐子明说:“他还是个孩子,能做什么工作?”徐子明说:“他有才华,年龄小点儿不是问题。况且,他不满足自己目前的处境,想找份工作,边干边学习。”但无论徐子明如何解释,李登辉还是拒绝了为徐悲鸿安排工作的请求。
      这样,为徐悲鸿找的第一份工作落空了,他流落上海,无所事事。正当徐悲鸿不知所措之时,他接到了徐子明的来信。徐子明在信中说,他已经拜托了商务印书馆的恽铁樵为徐悲鸿找工作,他让徐悲鸿赶紧去见他。这样,徐悲鸿带上了自己的画,来到了商务印书馆。可是商务印书馆负责人认为徐悲鸿的画线条太粗,不适合做插图。
      这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徐悲鸿愣愣地半天缓不过神来。傍晚,小旅馆的老板来催徐悲鸿交房租,说他已经欠了4天的钱,再不交钱就马上走人。此时徐悲鸿已是身无分文,他已用自己带来的箱子抵过了房租。他带来的铺盖早已当掉了,现在徐悲鸿两手空空被赶出了旅馆。天色已晚,徐悲鸿看着四周的高楼和匆匆走过的人群,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天空飘下了细雨,打湿了他单薄的衣服,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徐悲鸿在秋风秋雨中来到了黄浦江边,他想跳进江中,一死了之……
      青年徐悲鸿终究不是个软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他自言自语道:“我不能什么还没做,就这样倒下去。”他大声地告诫自己:“越是在山穷水尽之时,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
      徐悲鸿的三赴上海,以求职失败告终。
      回到家乡,徐悲鸿向镇上的一位医生讲了自己在上海的遭遇,这位医生十分同情他,还为徐悲鸿凑了几十块大洋。有了这点钱,徐悲鸿决定再去上海,他发誓一定要闯出个结果,否则决不罢休。徐悲鸿在家没待几天,便带着医生给他凑的钱与同乡一位做蚕茧生意的唐先生一起,第四次来到了上海。经朋友介绍,他与一个叫黄震之的上海富商相识。徐悲鸿接受了黄震之的邀请,搬到了黄震之开设的“暇余总会”去住。没想到好景不长,黄震之破产了,徐悲鸿只得搬出了“暇余总会”,暂时住到了商务印书馆职员黄警顽家里。在这一时期结识的黄震之、黄警顽,对徐悲鸿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给予了很大帮助。
      徐悲鸿在万般无奈之下,画了一幅“马”,寄给了上海“审美书馆”馆长高剑父和高奇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审美书馆”是高氏兄弟创立的上海最早的美术出版机构。没想到,徐悲鸿很快就收到了高剑父的回信,信中称赞徐悲鸿画的马“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意思是说:徐悲鸿画的马比唐代大画家韩干画得还好。高剑父还邀请徐悲鸿再为“审美书馆”画4幅仕女画。画马被赞又有新的约稿,徐悲鸿理应高兴,可眼前的处境却让他实在兴奋不起来。他身上只剩下了5个铜板,要想把4幅仕女图画完至少需要一星期时间,怎么办?徐悲鸿算计好,一天只能用一个糯米团充饥,尽管这样,到了第五天还是完全断了粮。他在极度饥饿中坚持把画画完,想尽快送去换回稿费,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可是,当他冒着风雪赶到“审美书馆”时,门卫却告诉他高先生这几天不来上班。徐悲鸿叫苦连连。无奈,他把身上的外衣又送进了当铺……
      转眼过了3年,到了1916年,徐悲鸿22岁了,他终于有了机会。这年2月,徐悲鸿看到法国人办的震旦大学法文系的招生广告,便报了名。校长对学生逐一面试,当他看到徐悲鸿穿着白布鞋时问道:“你给谁戴的孝?”“给父亲。”话刚出口,徐悲鸿的眼泪便涌了出来,这位受尽生活磨难的年轻人,种地、流浪、教书,再苦再难他都咬牙坚持着不曾流过一滴眼泪,可今天当他即将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时,他却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任凭泪水挥洒。
      至此,徐悲鸿开始他的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异常艰难的生活,磨砺了青年徐悲鸿坚韧的性格,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4赴上海,独闯天下,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当尽衣物,受尽屈辱,但他不抛弃、不放弃,愈挫愈勇。特别是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仍能以“山穷水尽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励,表现出了一个青年人与命运抗争,向不可知未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摘自北京出版社《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 作者:吕立新)

    推荐访问:徐悲鸿 青年 生活 海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