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善妙【叩寻问之点,善用问之妙】

    时间:2019-01-17 03:33: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正所谓: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如同给学生一个撬动课堂的“支点”。叩寻问之点,善用问之妙,这里略举几种:      一、巧问智取
      
      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我认为“强攻”、“硬问”,不如“巧问”、“智取”。
      如,教学人教版第6册《数学广角》,设计如下的活动与问题:
      1 模拟报名活动:我班数学科要进行口算题和思考题竞赛,要求每个组6人参加口算题比赛,4人参加思考题比赛。(全班分成人数不等几个小组,有每组10人、9人、8人)。
      问:每人至少报一项,怎样报名?(有的组每人报一项,有的组有一人报两项。有的组有两人报两项。)
      2 老师要给这次数学比赛获奖的10位同学发奖章,他把任务交给小明。小明统计口算比赛获奖有6人,思考题比赛获奖的有4人。当他把10个奖章发下去时。多出了2个奖章。问:想一想,老师要考你们什么问题呢?
      问:小组讨论交流,怎么会多2个呢?为什么?
      3 模拟情境:请8个人站到台前来扮演参加表演的这些同学。
      问:想一想,他们应该怎么站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是参加哪一项表演的?”
      4 问:怎么用图示表示?(有的在口算题获奖名单下面作。“△”号,思考获奖下面作“*”号;有的在口算题获奖名单画一条直线,思考题获奖名单画一条曲线;有的列表说明;有的用一个圈表示口算题获奖,再用一个圈表示思考题获奖。)
      评议:报名活动中,由于各组人数不一,感受“要重复报名。”涵含了自然数加法是求并集基本数的特例思想。“发奖章”情境中,再次意识“怎么多了2个?”又进一步观察、验证、推理重复现象,探究图示表示方法。如此,借助活动和熟悉事例引出数学问题并得以解决,比较自然地渗透集合论的思想方法。
      
      二、设问释疑
      
      一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旅程中犹如求知的“向导”。几处“山头”,几处“沟壑”,要了然于胸。如何发问,如何设疑,如何引学生“登上山头”,一览全貌,让学生在释问过程中投真理之“石”,推心灵之“窗”。
      比如,当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熟悉时,教师可通过巧妙的设问,为探究活动提供框架,下面是教学“圆的周长”时,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链:
      “圆的周长”探究工作表
      1 想一想。你要探究什么问题:
      (1)圆的周长与( )有关?
      (2)圆的周长与( )的关系是不是确定的?
      (3)圆的周长与( )的关系怎样?
      (4)还能找到其他结论吗?
      2 猜一猜,想探究的问题可以怎样回答?
      3 找一找,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试着证明一下。
      4 写一写,经过实践证明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 算一算,现在你可以判断自己原来的猜测对吗?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
      6 再想一想,你觉得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证明吗?
      诸如此类的疑问,连点成线,组线成面。一疑刚释,又生一疑,惑惑相扣,疑疑得解。巧妙而成功的设问。恰如“投石击破水中天”。
      
      三、追问通道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让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面对此障碍,“追问”便可助其一臂之力,起到“架桥引路”的作用。
      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
      1 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问:你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0吗?怎么将长方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就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问:现在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了?(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平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 猜想、初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问:同桌合作,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方法研究一下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①测量求和②撕拼求和③折拼求和④利用三角形三内角变化的极限思想,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的关系……)
      3 推理、证明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问:验证过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疑问,量有误差,撕折和折拼有缝隙。)
      问: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点拨:刚才我们把直角三角形转成已知内角和的长方形来研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不能把其他三角形也转化成已知内角和的图形来研究呢?(交流汇报:把锐角三角形沿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因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所以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x2-90°×2=180°。)
      问:能用同样的方法证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有多少度?
      (评议:先通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可以利用的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旧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再猜想验证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由于小学生思维抽象度的限制,一般采用画、量、拼直观手段,所以先让学生动手测量操作初探,使猜想中的问题疑点清晰起来。由于测量或操作时出现疑点。教师通过一个启发性设问,立即把学生思维聚焦,领到了思维的入门口“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怎样的呢?”然后凭借操作、画图、计算作出推理,初步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里教师的追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开拓思路,突破难点。)
      
      
      
      四、反问固本
      
      教学中:为什么学生朗朗上口的背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时还是左西右东、左东右西分不清楚?为什么“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异允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学生总能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一错再错?
      反思: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的学生出现类似的问题,你将如何分析?你认为这个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啊!为什么是偏偏左西右东,不是左东右西呢?
      其实,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这时不妨将错就错,施加反问:如果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行吗?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辨析理解,在谬与正的冲突中,以谬求正,磨砺思维。
      又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五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遇到这么一连线题
      543÷3 62 185÷5 149
      372÷6 132 712÷8 37
      924÷7 181 894÷6 89
      我提出的要求是“如果你不用计算,可以怎么想?”为此,教师的故作疑问引来了学生的百花齐放的想法:有的根据商的是几位数进行筛选判断,有的运用估商的方法判断。有的观察被除数、除数、商的个位上的数的关系就可判断,有的运用乘法验算道理从商与除数找被除数……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可以吗”和“为什么不可以?”等反问,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它们是孩子打开数学知识的钥匙。
      
      五、加问拓思
      
      加问――启人以思,导而弗牵。思想工作者的“问”,也应言简,给人留点思考的余地。在学生答得不够的地方,再加一点,阐理明义;为使学生思路扩散,在原问题基础上,加问一句“你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看谁想的多”、“看谁想的巧”等等。
      如六年级《确定位置》,原题:把下列各点顺次连接起来。A(2,6),B (2,2),c (3,3),D (6,1),E(9,4),F(6,7),G(3,5)。有老师建议加问:①下面哪个点的位置最高?A(3’6),B(3,3),c(2,2),D(6,2),E(8,4),F(6,7),G(3,5)②在方格图上有一个正方形,其中两个顶点的位置是(3,2)、(3,7),另外两个顶点的位置是( ,)和( , )。此问重点目标是通过图中“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的确定。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再如,在六年级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加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它们和圆锥体的体积有何不同?
      再加问:你能推想一下下面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吗?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拓展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观察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以问激思,以问导思,以问拓思。
      
      责任编辑 王波

    推荐访问:善用 之妙 寻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