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自考生属于直属高校吗? [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

    时间:2019-01-16 03:24: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校自学考试助学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教育引导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因此,应该在研究分析自考生心理冲突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调控、疏导措施,这将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关键词:高等学校;自考生;心理冲突;调控��
      
      一、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之表现�
      
      第一,无可奈何的自卑惑。近年来,自考学生的主体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成人和在职人员逐渐转化为高考落榜生和待业青年,由过去的完全自学逐渐转化为依靠社会助学。因此,许多自考生是因为高考失利而错失良机的,他们不得不以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形式去圆自己、家庭、亲朋好友所期盼的“大学梦”。入学后,与统招生同在一个校园中,免不了产生“自己是杂牌军”的感觉。而且,自考生的年龄偏小、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够稳定,与统招生相比,在年龄结构上虽然相近,但由于学习身份的不同,产生了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不愿轻易向他人吐露,有一种见人矮三分的悲观心理,这便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第二,基于大环境的焦虑感。2007年,教育部下令,所有部属高校停止招收自考生;2009年1月,教育部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意见书》中呼吁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其中就建议取消自学考试。未来自学考试到底如何发展,国家到底对自学考试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一部分的自考生难免产生焦虑感。�
      第三,对未来就业的忧虑感。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长足进步,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社会上对他们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业选择上,用人单位囿于上述偏见,不太愿意招聘自考生,这实质上否认了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期间的学业成就。并且,今年新增的610万大学生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不让正准备或者已经走出校门的自考生感到压力巨大。
      第四,难以进入角色的苦闷感。就角色意识来看,尽管自考已属于高等教育,但参加自学考试助学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大学生角色意识十分微弱的现象,没有正规高校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认同感差,以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意识也不强。就大学学习意识来看,大学成人教育一年要新开和结束几门课程,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有时一节课要推出多个公式或基本概念,更多的需要学生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复习、预习和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的课外资料。而自考学生初进学校对此非常不适应,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安排自学时间,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专业知识获得上的无力感。从学习目标和自觉性上看,只有较少的学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专科或本科文凭的愿望,大部分学生对自学考试的认识不完全正确或不是很清楚,有较多的为难情绪。不少学生难以坚持到底,往往中途而废,或是放弃回家,或是在学习中途都改变了方向,改成了学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参加成人高考。�
      
      二、自考生心理冲突形成的原因�
      
      首先,年龄的原因。全国考办公布的调查显示,25岁以下考生占报考人数的65%,30岁以下考生占报考总数的78.6%,由于工作上的原因,笔者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的自考生和省内部分高校的自考生进行了走访调研,得到的总体印象是这些自考生有与全日制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心理倾向:意识到自己逐渐长大,渴望像成人那样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尊重,他们强烈要求自立、自尊、自治,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并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并努力适应等。但因身份、经历不同,他们同时有着比全日制普通生更重的心理负担。�
      其次,现实社会的原因。一方面传统升学、就业观念对自考生形成其巨大的压力。升学竞争使学生神经系统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背负沉重的学习包袱,并频繁地经受考试的刺激。有的考生是高考没有被录取,转而参加自考,想通过自考来获得大学文凭,进而找到好的工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有的是高中、中专、技校毕业,既考不上大学,又不能自谋职业,无奈之下,参加自考助学班,想走着瞧的;……�
      第三,缺乏自学的内动力。调查中发现,有很多考生的自学是出于某种压力而为之的。比如自己的同学或邻居同龄人都去各类学校参加学习,在家遭“冷眼”相待,还不如到学校,可避免在社会惹是生非和不安全,将学校作“庇护所”。这样的学生难免表现为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敷衍了事。学习内动力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习动机减弱,其表现是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迷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课堂听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理解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内动力不足的自考生在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
      
      三、自考生心理冲突的调控�
      
      第一,全日制自考生对前途应充满信心和希望。要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勇敢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自考生也应意识到,自学考试这样高教形式,不仅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赞誉,在国际上也广有影响。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自学考试的生命力越来越强。�
      第二,尽快适应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自考生进入大学教育之前,一直是在一种封闭式的管理中学习的,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到家庭,很少走到社会上学习。而自学考试的特点是“个体独特性”,是开放式的自我管理,这个变化来的很突兀,自考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要及时调整自己,自觉清除消极因素,全方位地向社会敞开,让自己的观念、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充分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
      第三,学会快乐学习。“自考助学”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有组织地帮助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是通过学分制来最终完成的。这就使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全日制自考生要认识到,每个发育正常的人都有雄厚的学习潜力,没有天生的“聪明”和“愚笨”之分,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同样能够做到。只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冷静、理智、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养成好学深思、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第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利于自考生消除心理障碍。影响自考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重要的是学校要尽可能地多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必要时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帮助自考生消除心理障碍。校园是大家的校园,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校园。因此,校园大环境里面,当然应该包括自考生这一学生群体。他们既分享校园大环境的文化,受其熏陶,反过来又参与创造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自考生融入校园大环境,一方面包括学校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得以融入的氛围与条件,另一方面自考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以自己的能力、才智、优势参与到校园文化与大环境的创建中去。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勤奋进取的学习环境,紧张而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下,才能促进自考生心理矛盾的积极转化。�
      第五,针对自考生个体心理差异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要富有弹性。在教育者的问题上,要做到多主体教育。由于自考生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接触面广,信息来源多,对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敏感,必须把学校、教师、家长、亲友、机关单位、街道等社会力量都动员起来,组成群体教育者,形成信息一致的群体气氛和多元教育体。在教育媒体上,要做到多渠道教育。由于自考生曾遭受考试局部挫折,对书本式教育容易产生厌恶条件反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正常的课堂教育外,还要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墙报、文艺等形式进行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做到教育多层化。由于自考生的年龄和心理差导大,必须从多方位进行分层教育,因人施教。对同一个人,也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其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邓仲谋.评论:废除自考是因噎废食[N].广州日报,2009-03-11.�
      [2]殷国禺,刘金德.论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的特点及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S2):32-34.
      [3]刘大桥.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心理分析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

    推荐访问:调控 自考生 冲突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