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析合唱艺术的和谐美|美年大健康查询报告单

    时间:2019-01-10 03:24: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多声部、集体性的歌唱行为。它以高度的凝聚力,美妙、空旷、质朴般天籁和谐之音创造着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合唱艺术包涵着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关系,声部与声部的和谐关系,声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合唱艺术是通过对和谐的追求,来表达音乐作品的美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 合唱 艺术 和谐美
      
      人声在自然界音响中最真实、最美妙,天然质朴,极具表现力与震撼力。当无数个如此的音响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会更加深刻、准确、真挚、贴切、自然地展示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创造出“感人心情之至”、“和谐”的意境,这就是“合唱”的艺术。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行为,人员分成若干声部,分别采用不同的旋律来歌唱,用歌声把几个声部和谐统一地表达出来,使人声绽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合唱艺术是一种底蕴丰厚的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协调、和谐与统一,产生艺术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在声乐表演形式中独一无二:合唱的音响弱可以像潺潺溪流,强可以像汹涌波涛;可以像一个人的独舞,也可以像全军万马的奔腾。合唱表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是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现象。和谐是大自然从来就具有的一种永恒的美,和谐的美是大自然最富魅力的神韵,是合唱艺术表现美、追求美的最终目标。
      一、合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与本质特征
      “和谐”一词,在中国古代,本用于音乐,指礼乐教化中韵律的和谐,用于内化人心,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同时和谐也泛化为人伦关系,比如喻夫妻和悦为“琴瑟和谐”,或如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听的《琴歌》:“交情通体心和谐”。和谐最终引申到政治领域,指不同的政治集团和平相处,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所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语言学的分析可以给“和谐”一词这样的启示:首先,和谐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音自鸣。其次,和谐是一个由人心至人伦,再至社会和政治的多层次互动的系统。合唱艺术的和谐是指前者,是多音和鸣,是多样性的协调,而不是孤音自鸣。
      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是欧洲古老的音乐文化,在欧洲,合唱艺术是伴随着古老的音乐文化出现的,是最早的音乐形式之一。合唱从它诞生的那时起,就与“和谐”结下不解之缘。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规则论》中,柏拉图在《和谐论》中对“音乐的本质”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和谐最基本的要素是完美的数的比例,他用数学方法研究乐律理论,发现弦长比例越简单,发出的声音就越和谐。他将弦的两端固定于一个共鸣体,通过移动弦马以调整弦长的比例来测试音之间的距离及和谐程度,……最后得出八度、五度、四度是最完美的协和音程的结论。毕达格拉斯律制对希腊及后世音乐影响深远。柏拉图作为“和谐论”的代表,将人的主观因素作为促进音乐和谐的主要方面,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谈道:“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两位哲学家分别从感性和理性层面揭示了音乐的根本属性,阐明了人与宇宙自然的一种和谐,他们的音乐哲学及思想对古希腊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这种最早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主流便是基督教文化,罗马天主教会的圣咏,是中世纪教会音乐的核心,俗称“格列高利圣咏”。圣咏的歌唱技巧要求相对不高,但在演唱中需要注意呼吸的平稳、均匀、流畅;发音、吐字的清晰、准确,特别是对嗓音的条件格外注重。为了避免在圣咏的演唱中出现不和谐的沙哑、粗糙的音,早期的教会更多的是借助童声这个重要的载体。由于童声的音色纯净、清亮,是营造神圣、高尚氛围的有利因素,因此早期教会组建的唱诗班多由童生组成。但是,由于童声纤细,不足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宏大的宗教力量,就需要成年男子声音的宽厚、坚实来弥补这样的缺陷,中世纪的教堂是拒绝女子诵唱的,但童声与成年男声实际音高的差别和童声所带来的泛音效果,自然会形成演唱过程中的八度,甚至四、五度的出现。这种简单的开式和声具有严厉而富于穿透力的清澈性。而这种自发的演唱过程也是多声音乐产生的原始动力之一。9世纪以来,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的出现,以格利高利素歌为“固定调”,在它的下方加上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的声部。这种原始的复调音乐手法虽然简单粗糙,但它像基音与谐音一样自然协调的音响效果,在20世纪的音乐中余响不绝。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欧洲社会世俗力量的增长,“猎歌”和“牧歌”等世俗合唱形式脱颖而出。它们作为文艺复兴初期世俗合唱的先声,成为“古典合唱”形成的重要基础。在此期间,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发展了一种清澈、明朗、和谐而富于表情的音乐语言,建立了以主、属关系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体系,成为功能和声的先驱者。此后,和声在音乐创作中广泛应用。多声部的和声织体结构与和谐的音乐思想、和谐的审美标准及和谐的音响特质,是合唱艺术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合唱的发展
      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黄自先生于1933年写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他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民等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一等奖,60年代初期问世的《长征组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阿拉木汗》、《乌苏里船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使合唱舞台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大学校园从来就是合唱的摇篮,历史上的革命学生运动几乎都伴随着歌咏活动。在现代的学校音乐生活中,合唱更是一种最受欢迎、最活跃的形式。
      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中国合唱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叔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至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如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最近20年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包括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易的《祖国母亲》等大量合唱作品。
      三、合唱艺术中的和谐
      古老的合唱艺术给我们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和谐之美。合唱艺术是一门集体性的歌唱艺术,和谐声音是它的外表,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即团队精神是它的内核。它以高度的凝聚力,天籁般美妙、空旷、质朴的和谐之音去创造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合唱犹如交响乐,是一种多声部的大型声乐表演形式。规模较大的混声合唱包括男女高、中、低声部(有时还有童声部),使合唱获得了比独唱、重唱、对唱等更为宽广的音区和更为多样的音色,使音乐得以在更大的空间纵横驰骋。各个不同的声部、各声部的不同音区的单一音色和各声部的多样结合所带来的变化音色,形成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领唱加合唱、重唱加合唱等不同的组合形式。合唱的声音要能获得无比的和谐和丰富的表现力,源于以下几种谐关系。
      1.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关系。对演唱的个体来讲,必须很好地注视指挥,既要细心唱好自己的声部,又要听到其他声部;既要照顾旋律横向关系,又要照顾和声的纵向关系;既要发挥好个人的作用,又不能突出个人的声音;既要起积极的带头作用,又不能脱离集体;既要富于激情,又要理智冷静;既要严格准确,又不能生硬死板,既要生动灵活,又不能失去稳定,始终维持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2.声部与声部的和谐关系。对主调性合唱作品而言,无论声部如何变化,都要必须始终注意突出旋律声部,严格依照作品的艺术要求,合理控制从属声部和陪衬声部。而在复调性作品的处理上,还应注重复调的交织与衬托、主题与答题和支声性处理和模仿式的呼应等关系,体现出你繁我简、你静我动、动静交替、此起彼伏的艺术特点。
      3.声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由于各个声部在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随着作品的逐步展开,其相互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合唱过程中必须及时调整各声部间的音量关系,并且随时保持合唱中整体的平衡。合唱中各声部的分工不同,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一样,各个声部的音量根据该声部在合唱中所处的声部位置来决定。它们各自均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又随着合唱音响的不断行进,随时发生变化。对构成合唱整体的某一个声部来讲,应随时密切注意其在演唱中的角色的变化,明确承担的任务,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分清是主旋律还是副旋律,是和声基础声部还是背景式的衬托。这是正确而清晰地展示音乐形象、创造和谐之音的关键所在。
      总之,合唱艺术是在保证合唱成员吐字清晰,声音准确,节奏、速度、呼吸、表情等方面均衡一致的前提下,各声部高度融于一体,充分展示声部的个性,保持声部横向与纵向的音响效果;人与人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主次分明、相契相合;把握内在情感心理和外在音乐行为,使声音的表现力与作品的内涵保持统一来创造至善至美的和谐之音。
      合唱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声部,产生具有表现力的恢宏气势和泛音效果,还在于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音响因素时,积极有效地引导,协调多方面因素以达到和谐,是面对复杂的矛盾、戏剧冲突,妥善、艺术地处理相互复杂矛盾以致和谐。通过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因素,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使人从合唱艺术中提炼一种向心力和前进动力。它近乎于孔子的“和而不同”,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它在“和而不同”之上追求超越“不同”的“大同”,追求广泛的艺术共识。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合唱艺术是在深厚的历史音乐文化的积淀中发展的,是在与时代文化相协调中不断丰富、完善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广博的哲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合唱艺术,是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艺术,是心与心相融,声与声共鸣,同乐相谐的艺术。欣赏者需用心去感受合唱艺术,在合唱中感受和谐,在和谐中感受丰富,在丰富中感受艺术,在艺术中感受愉悦,在愉悦中感受思想升华艺术。

    推荐访问:谐美 浅析 合唱 艺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