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曹雪芹风筝 [曹雪芹与京派风筝]

    时间:2019-04-26 03:23: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是非常适合放风筝的。放风筝既能健身又是娱乐,所以大人、孩子们都喜欢,已成为北京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记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这是市民放风筝的盛况。《北京竹枝词》也有:“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北京人不仅爱放风筝,而且也爱自己动手做风筝。记得6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每到清明节前的“手工课”,大多是老师教给做风筝。做风筝的材料,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旧竹帘子的竹条儿。把竹条儿捆扎成骨架,糊上纸,再用水彩涂画,一个风筝就基本上做好了。我们做过简单的“拍子”(俗称屁帘儿),也做过比较复杂的沙燕、蝴蝶等。课堂上,老师还常常把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在黑板上,讲给同学们听。下课以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高举着自己的手工成果,高高兴兴地到操场上“忙趁东风放纸鸢”去了。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登瓦官阁》一诗中,就曾写到风筝:“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因全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不同,中国风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北京的京派风筝是中国风筝的主要流派之一。北京风筝已有数百年历史了。自元明清定都北京后,北京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风筝在吸纳了全国各地风筝的优长后,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京派文化特色的京派风筝。
      京派风筝的代表之一是“曹氏风筝”。曹氏风筝的创始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和他创作的《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而曹雪芹创立京派曹氏风筝,就鲜为人知了。曹雪芹平生痴爱风筝,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南方度过的,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对南方风格的风筝非常熟悉。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5岁时回到北京,对北方风格的风筝又有所研究,“旁搜远招,以集前人之成”,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从而创立了京派“曹氏风筝”。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一书中写道,曹雪芹“所扎风鸢,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曹雪芹还把对风筝的研究和理解,写进《红楼梦》里,通过风筝的品格表现书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在第七十回里,曹雪芹生动的描写了宝玉、黛玉及一班丫头在大观园内放风筝的有趣情景。描述林黛玉放“美人儿”风筝时,姑娘丫头们剪断长线,放走风筝是“放晦气”,众人都道:“林姑娘的病根儿放去了。”剪断风筝线,放走风筝“放晦气”,这也是老北京的民俗。在第二十三回,曹雪芹还借书中人物探春写了一首意蕴深邃的《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京派风筝的代表作是“沙燕”,这是北京风筝独创的品种。沙燕又分为胖燕、瘦燕和雏燕等多种不同的品类。曹雪芹是制作沙燕的高手,他制作的沙燕品类十分丰富,巨可盈丈,微不足寸,千姿百态,堪称上品。曹雪芹还写过一首名为《半瘦燕》的风筝歌诀:“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锋。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蝠入云层。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宇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这首歌诀不仅写得文辞精美、诗情画意、形象生动,而且还把制作的技艺、绘法、色彩,融入其中,实在令人赞叹。
      大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曹雪芹从京城迁居到西山一带,潜心创作《红楼梦》。这时,他的生活状况已经非常窘迫,经常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扎糊一些风筝去卖。有一年临近年关,他在京城结识的老朋友于景廉来看望他。于景廉是个腿有残疾的人,没有什么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述说起度日之难,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曹雪芹虽对友人十分同情,可他也无力接济。于景廉言谈中说到京城有某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曹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他,让他卖了好度过年关。几天后,于景廉高高兴兴地来酬谢曹雪芹,“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原来是于景廉把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卖了个好价钱,特意从城里赶来酬谢曹雪芹。
      通过这件事,曹雪芹想到把自己掌握的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制作经验整理成书,“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于是,他历数年心血,写出了一部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种类、以及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易懂,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并配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达,读了书稿后,极为称赞,欣然为《南鸥北鸢考工志》写了序。曹雪芹打破了中国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腐观念,还写了关于金石、编织工艺、脱胎手艺、织补、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艺的书稿。这些书稿连同《南鹞北鸢考工志》集成一书,题为《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原稿,据说后来流落到了日本。但“曹氏风筝”的一些制作技艺,仍在北京、天津以及北方各地民间流传,“曹氏风筝”也成为京津各地的风筝主要流派。1943年,制作风筝的高手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抄录到学校从日本借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原本中的一些章节,描摹了其中的部分图谱、配图歌诀和注释。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临摹复制后,创造出一套具有鲜明风格的风筝技艺。孔祥泽制作的风筝被称为“曹氏风筝”。如今,《南鹞北鸢考工志》里的43种技法,完整保留下来的有20种,已被列为首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京派风筝的代表,除曹氏风筝外,还有哈氏风筝和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和金氏风筝都已传承了一百多年。清末民初,北京哈氏风筝创始人哈国梁、金氏风筝创始人金福忠,以及天津魏氏风筝创始人魏元泰,成为京派风筝的代表。1915年,北京哈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哈长英和天津魏元泰制作的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和银牌奖,使京派风筝名扬海外。如今,北京风筝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时节放风筝仍然是北京广大市民的一大乐趣。
      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

    推荐访问:京派 风筝 曹雪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