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减负增效”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师作深层次的思考】 小学语文如何减负增效

    时间:2019-01-07 03:32: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文章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语文教师莫让“减负”迷惑了眼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二是语文教师要找准“燃烧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三是语文教师要整合课内课外有效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时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减负增效 燃烧点 拓展课堂时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正如专家们所说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效果“涛声依旧”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思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许多一线教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常常表现出自己已有的是教学理论,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理性的具体认识,没有及时地对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也不能及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增效减负”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手足无措,盲目减负,让教育走入一个怪圈,让“减负”迷惑自己的眼睛。
      现象一:把“减负增效”做成简单的加减法。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减负就是少布置作业,让学生少做题目,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负担,这种做法把教育理解得太简单。
      现象二:密度大的课堂就是有效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如多媒体的使用,计算机进入课堂……这些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使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灵动――有血有肉,使原本单调的黑板变得色彩斑斓。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听课兴趣,也为教学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然而,一味地依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无限制地充实课堂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思维是受时间、空间和受教者本身的年龄限制的。教师一味地追求高效课堂,很有可能使原本简单的课堂复杂化,造成课堂凌乱或支离破碎,造成对文本解读的片面性、不完整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一些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针对“减负增效”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莫让“减负”迷惑了眼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育教学的实施关键靠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减负增效”。它要求我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为学生将来负责,既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又要不脱离教学实际抽象地去谈减负,它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教师要擦亮眼睛,真正解读“减负增效”的丰富内涵。其次,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教,使学生有效地学。教师要扎扎实实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以生为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热情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又必须充当“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教师应该是善于反思的人,是从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审视自己的人,善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对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及时加以提炼、深化、总结,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提高和发展。
      二、要让语文课堂增效,教师要找准“燃烧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语文教师就必须找准“燃烧点”。燃烧点就是训练之点,思考之处。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燃烧点,才能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总的说来,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燃点”。
      一是难点。一篇课文,总有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比如,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久远;课文的文化背景与学生差距较大;作者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当前的理解力;课文描写的生活,城乡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熟悉程度……这些也许都可能成为学习的难点。难点必须突破,但它不一定成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二是重点。重点是指本堂课重点要达到的目标,重点要处理的段落。我有时听完一些课,却不知道老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老师煞费苦心,总想在很多方面让学生有所收获,面面俱到,不遗余力。从学生茫然的眼神里和他们的哈欠里,我分明看到师生的宝贵时光都付诸东流,师生的激情都在杂乱无章和手忙脚乱中消融。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提“一课一得”呢?这“一得”应该是重点之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简约,从突出重点开始?
      三是想象点。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想象伴随。但课文中有些地方还特别需要教师刻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对插图的讲述,对人物的再造,对环境的描绘,对角色转换后的表达……都可能成为想象的点位。只要把握好这些想象点,不同的学生就会想象出不同的“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的感知就更加丰富,思维就更加活跃。
      四是虚点。“教语文,要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虚实实,二者才能相生相成”。课文中描写的人、事、景、物,以及主题、情感,有时是通过侧面、反面、影射、含蓄、隐藏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像这些地方,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虚点”。古诗中诗人的内心体验、情感、自我形象(往往隐藏后叠加在正面描写的景象或意象之中)……都可以认为是“虚点”。抓住文中一两处虚点,师生共同感知,就会调动多元思维。
      五是探究点。老师的认知水平一般说来要高出学生一筹,因此一些老师无视学生的困惑和学习中的困难,总认为:“那多容易理解啊!”“这还需要辩个是非明白?”假如我们回想自己当学生时的情景,假如我们蹲下来和孩子一样看世界,就会觉得有很多事情不明白,很多事情需要探究清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创设一两处“认知陷阱”,让他们“误入歧途”,或者进入“两难选择”,然后进行讨论、辩论,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师生共同经历这种“真理愈辩愈明”的过程,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另外,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实践――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一节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朗朗地读书,默默地静思,无拘无束地对话,认认真真地作文,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系列语文心理操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真切切地把语文上出“语文味”。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一句话,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关键,是根本,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挺拔的枝干和繁茂的绿叶,一堂课最能焕发其灵性的是它清楚的脉络、生动的细节、燃烧的激情、张扬的个性和光辉的思想,找准“燃烧点”,及时点燃,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会让语文课堂增效。
      三、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要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拓展课堂时空。
      新课程指出:文本教材可以视为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可以更换,可以用其他优质的教学资源来代替它。拓展课堂时空的关键是要改变为讲教材而讲教材的局面,认识到教材不仅是“例子”,而且是“引子”。教师要做到举“一”反“三”,可以将教材重组,如在教学李白的诗时,我们可以推荐课本外的李白写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品味李白诗的风格,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悉心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加工、改造、拓展。
      教师要注重从文本教材向生活资源的拓展,从单一学科向综合课程的拓展,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拓展,从课内向课外学习的拓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新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大胆地拓展课堂教学的时空,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超越课堂,才能有效地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过:实施新课程,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力求波动他们心的涟漪,激起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追求水的活泼、水的灵动,它可以折射出七彩阳光,让学生在灿烂的阳光中尽情地焕发生命的活力。总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敢于创新,敢于自我挑战,莫让“减负”迷惑了自己的眼睛,从以上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才能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增效 减负 深层次 语文教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