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锡德尼《为诗辩护》之诗的创造与德行] 锡德尼为诗辩护

    时间:2019-01-01 03:28: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针对斯蒂芬・高森对诗歌的污蔑,锡德尼在他的《为诗辩护》中,对高森的观点予以驳斥,并阐述了自己对文艺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诗歌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德行。   关键词: 诗创造性德行
      
      一、前言
      
      菲利普・锡德尼(1554―1586)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文学和文学理论上却很有成就。他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正值清教运动的兴起。清教徒鄙奢华,尚俭朴,属于新教中的一支进步力量。但“清”字所及,有时也产生了至清无鱼的苛责,表现在文学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诗歌被指责为伤风败俗。当时,英国一位清教徒作家斯蒂芬・高森写了一本题为《骗人学校》的小册子,抨击诗人、演员和剧作家欺骗公众,败坏道德,并且未经允许就把这本小册子献给了锡德尼。为表达自己强烈的驳斥观点,锡德尼创作了《为诗辩护》这一文学理论著作。针对斯蒂芬・高森对诗歌的污蔑,锡德尼在他的《为诗辩护》中,对高森的观点予以驳斥,并阐述了自己对文艺的一些看法。简单来说,在这本文学批评论中,锡德尼认为诗人是学术之父,诗歌是其他一切学术文化活动的起因;诗歌融合了哲学的观念和历史的事例并与艺术相结合,完成教育的目的;诗歌是一种能言的图画,更有效地达到怡情悦性的目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陈述,使启示和真理更普及和更容易接近。
      
      二、诗的创造性
      
      锡德尼在开篇很快就引出了他的第一个论点――关于诗的创造性。并且作者在通篇都在用一种比较的手法来突出诗的优越与独特的创造性。而这种比较的对象则是当时社会鄙视诗人的突出代表――哲学家、历史学家、道学家。锡德尼对每一个对象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旁征博引,加以分析。他首先引用了希腊人对诗的命名及评价。希腊人称诗人为普爱丁,这名字就包含有创造的意思,而恰巧英国人也把诗人称为创造者,这是个十分崇高的称号,正好呼应了这个称号,诗人和那些哲学家、历史学家、道学家的最大不同是他不受任何规则与服从的束缚,是作者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抒发。诗是尊重自然的,它可以凭借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自然中寻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它也可以凭借这种创造力大胆描写出比自然所产生的更好的事物,或者完全崭新的、自然中所从来没有的形象。锡德尼为这些崭新的想象举了很多例子,如英雄、半神、独眼巨人、怪兽、复仇神等等,而这些新创造的事物恰恰代表诗融入自然的一种表现,它与自然携手并进,不局限于自然所允许的狭窄范围,而可以自由的驰骋于诗人自己充满创造力的世界中。可就在锡德尼歌颂诗人无可限量的创造力与这个金色的世界时,我们也要注意他所生活的特殊时代背景,即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时期正值清教运动发展的风声水起,锡德尼在这个特殊时期提出自己这样崇尚诗、保护诗和鼓励诗的这种先进观点是倍受各个领域的攻击与批评的。
      
      三、诗的德行
      
      锡德尼强调诗的宗旨是为了指导德行。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锡德尼对创造性的强调,这种创造性,创新气魄,就体现在创造“比自然更好的事物”或“完全崭新的,自然中从来没有的形象”中。但是不论创造什么形象,这种创造或者创造性的目的,总应该是导致德行。诗的怡情教育,感化人的善行,确是为这种导致德行的目的服务的。正如锡德尼文中所说“我们通常称之为学问或者博学的这种理智的洗濯,记忆的充实,见识的增强和思虑的开展,不论其在什么名目下出现,为什么直接目的服务,其最后的目的无非是引导我们、吸引我们去到达一种我们这样带有惰性的,为其泥质的居宅污染了的灵魂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高的完美”。换成最直接的理解也就是阐明德行和感动人去向往是一切学科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而诗恰恰是创造性完美的转化为了德行的宣扬,是传授德行,感化人去行善的最自然通俗的载体。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候的怡情妙手是比任何记忆更能有效的吸引心灵。当然在这里有人要提出异议了,为什么只有诗是最能阐明德行和感动人向往德行的呢,为什么其它学科不可以呢?锡德尼在文中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诗人与哲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加以比对而给出结论。众所周知,哲学家比任何人都善于教诲。然而感动是要高于教诲的。例如哲学家指示给你道路,他告诉你路上的详情,路途中的辛劳,行程后的目的地,以及路途中所遇到的诱惑,但是这仅能适合愿意读它而且愿意不辞劳苦,认真用功的读书人,而任何愿意这样做的人就已经度过了途中艰苦的一半了,因而也不需要为其余的去感激哲学家。不但如此,实在,有学问的人已经有学问地想到过,一旦理智已经如此克服了情欲以致心上有了做好事的自由愿望,每人心里本有的内在光明也就会和哲学家的书不相上下,因此我们自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即使不能用哲学家所给我们的术语,因为哲学家也是从自然的理解中取得这知识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还是优于哲学家的。拿同样的例子来看,诗人不但为你指出道路,而且还给出了这条道路一个美丽的远景,从而吸引人进入到这条道路上。而且诗人还会通过言语将这条行程勾勒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也许会在开头穿插一片美丽的葡萄园,甜美多汁的滋味使你渴望前进;也许会穿插进一个有趣而富有启迪性的故事,从而鼓励你勇往直前;又或者加入一些人物,丰富这条道路,使旅途变得妙趣横生,等等。这些巧妙的安排显然要比哲学家直接晦涩的说教要来的容易接受得多,那种生硬难懂的定义或者教导必然会使你记忆上负担起疑问的重负,而很有可能半途而废,那这就得不偿失了。再看看历史学家,其实通过前面对诗以及诗人的讨论。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使是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低于诗人的。因为无论何等优秀的历史学家必须叙述事实行为、活动斗争,而这些东西只要诗人感兴趣,就可以通过模仿化为己有,然后再创造性地加以美化,为了使它更有教育意义、更能怡情悦性,诗人可以运用一切想象和合理的虚构,大胆地进行模仿,再加上语言的润色,那么,显然同样一部作品诗人要比历史学家发挥得有趣多了,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以我们可以断定,诗不但在提供知识方面,而且在促使心灵向往值得称为善良、值得认为善良的东西方面是胜过历史的,所以诗人也是胜过历史学家的。其实从锡德尼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到,正因为诗有上述的这种创造性来为导致德行这一目的服务,所以诗比一般人认为的也能导致德行的哲学和历史更为优越。哲学是“凭箴规”,历史是“凭实例”来教育人们。然而哲学家的箴规在人们的想象力、判断之前会黯然无光,而一切哲学家“说应该做的事情”,诗人就在他所虚构的过程中做到了一切,并且使人们感动。而历史学家的实例既受世界的真实所束缚,又缺乏生动趣味,所以显然要比诗人次了许多。而在笔者看来,除了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还能够与诗人在德行方面并肩比较一下,剩下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等等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在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和一则优美的诗篇面前,没有人会考验自己的耐性去阅读那本教科书,除非你一心向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导致德行方面,想象比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感染力。而诗的创造性就为这种容易接受、有感染力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诗的创造性和导致德行的目的是锡德尼《为诗辩护》的两个主要论点。锡德尼在对这两个论点做出讨论的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历史名人,以及神话故事等等,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深厚的知识底蕴。总的来说,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书中,锡德尼针对清教徒牧师高森对诗和诗人的污蔑和抨击为诗进行了辩护,阐释了诗的特质和作用等。通过这些阐释我们也能了解锡德尼的诗人观。在锡德尼的心目中,诗人是学术奠基人、是教育家、是创造者。对于种种对诗的蔑侮与批评,锡德尼则积极为诗辩护,认为诗是一种虚构,一种模仿,一种创造,为自然所无,却胜于自然。他从诗的两个论点:诗的创造性和导致德行的目的,加以评论,有理有据地反驳他那个时代对诗的异议与批评。整部著作铿锵有力,简洁明了。锡德尼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学者,他的思想必将为后人所称道。

    推荐访问:德行 辩护 创造 锡德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