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屈原的“处子情结”】 屈原恋君情结

    时间:2018-12-28 03:27: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操观,后来由身体的不可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屈原的悲剧就是由“处子情结”带来毁灭的个案。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及表现。
      关键词: 屈原 “处子情结” 思想根源 表现
      
      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后人留下了绚烂壮美的诗篇,他的诗作融会了对生命的礼赞、对宇宙的探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高洁理想的忠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贬谪,最后沉江自尽,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悲怆的绝唱。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屈原的悲剧并非历史悲剧或者政治悲剧,而是性格悲剧。屈原太执著于自己的“处子情结”了,即不愿放弃自己对君王的忠诚,又不愿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这种执迷不悟的探索让他走上了毁灭之路。
      
      一、什么是屈原的“处子情结”
      
      “情结”(complex)是心理学术语,“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1](P28)由Theodor Ziehen于1898年所创,由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合作的时期发扬光大。今天,当我们说某个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往往指他执着于某种东西或某件事而不能自拔,例如自卑情结、处女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等。“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洁观念,由女性身体不容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就像古代的贞洁烈女守身如玉一样,屈原守住的是自己人格美的纯洁无瑕。我们试着进行个案分析,来感受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
      
      屈原的“处子情结”不是孤立的或者单独存在的,而是各种情结的综合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在对诗人的行为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中,“处子情结”起着关键作用,其产生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离骚》开篇几句介绍自己身世的话透露出屈原内心的一些心理信息。首先,屈原有着“贵族情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楚辞章句》注引《帝系》曰:“颛臾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追本溯源,屈原与楚王同姓共祖,都是高阳氏的后裔。屈原就是王族,身份可谓高贵。其次,屈原具有完美情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引《尔雅》:“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指生年为寅年。“孟陬”即孟春正月,夏历建寅,正月就是寅月。屈原说自己降生的日子太完美了,是寅年寅月寅日,简直是大吉大利。再次,屈原有自恋情结。“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的祖父察看了他初降人间的气度后,觉得他气度非凡,就给他起了个“嘉名”,蕴涵着丰富的审美精神和伦理意识。
      屈原对待故国有深沉的眷恋之情。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结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2](P195)虽时隔千载,两位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却是如此的相通。屈原的借物咏怀之作《橘颂》,是他内心情感的独白,是他人生的宣言。他写橘的果实“精色内白”,不就是说自己的“内美”吗?他赞叹橘性的“深固难徙”“独立不迁”,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对故国的爱恋。
      
      三、屈原“处子情结”的表现
      
      屈原的“处子情结”首先表现在他所营造的“香草美人”的心灵世界中。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陪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媲贤臣”。[3](P52)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外部的世界污秽不堪,诗人只好自己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屈原的心态,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说法,就是“人诗意地栖居”。屈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楚国的山山水水中,那是一片纯美无瑕的世界。
      1.屈原的“处子情结”表现在他纯粹的人格上。
      屈原高洁独行、忠贞不二,虽然处在小人中间,但始终保持芳洁和清白的本质。据王逸《离骚》后叙记载:“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而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言之英也!”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
      2.屈原的“处子情结”表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上。
      他征引尧舜、桀纣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一切“非义”、“非善”的政治,都不会有好结果;只有“俨而祗敬”、“论道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行“义”行“善”,顺从民意,实施理想中的“美政”才能国运昌盛。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于是驰骋想象、上天下地,在精神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以“求女”为中心的一系列幻境。之所以以“求女”为中心,是因为诗人对理想炽热、强烈、不可遏制的热情,唯有爱情可以仿佛其万一。这种追求的过程是很不顺利的。当诗人乘龙驾凤、驱云使月,克服重重障碍唠叨天庭门前时,却受到帝阍的阻挠,无由得进。九重天女既不可求,高丘神女复不可见,已经连续遭到了挫折,只好改求下女。因宓妃信美无礼,中途违弃;简狄因鸩媒弄舌,高辛先我;于二姚恐理弱媒拙、导言不固,没有成行。由此可见,诗人“求女”的心情是急切的,但要求又是很高的。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而且注重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坚持要有正当的媒介。这里隐含着的意思,就是自己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实现理想的方式必须是正当的,绝对不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蝇营狗苟。
      3.屈原的“处子情结”还表现在他选择的存在方式上。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屈原的志行高洁,是由他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屈原站在滔滔的汨罗河畔,心里想的是和哈姆雷特一样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屈原就是诗人版的哈姆雷特,拙于做事却擅长理性思考,考虑的多是形而上的问题。当理想破灭、信念成空后,是苟延残喘地活还是清白悲壮地死,这成了问题。屈原可以选择活着,但那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是他那颗伟大灵魂存在的方式。可以说屈原是死于内心的“处子情结”,他认为自己从内到外、从身体到灵魂都是纯美无瑕的,是容不得半点玷污的。于是他往江中纵身一跃,留给世人一个高贵不容侵犯的背影。
      
      参考文献:
      [1]霍尔.心理学入门[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
      [2]艾青.艾青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推荐访问:屈原 处子 情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