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目的语文化_如何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双文化并举教学

    时间:2018-12-25 03:34: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结合多元文化的背景,文章提出应在英语教学中实行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并举的双文化教学,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取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测试环节中应适当注重中西文化的导入和对比。
      关键词: 多元文化 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对比
      
      一、引言
      
      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意识到,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文化的因素将对21世纪的经济甚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费孝通,2004)以文化为凝聚将是21世纪中国的国家战略,如何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中,既学习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又保持本土文化的相对优势,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文章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实施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双文化教学。一方面传授英语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重视中华文化,将中西两大文化均置于视野之中,必要时做些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和研究,使学习者既能学习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又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二、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差异。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全面了解,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在英语教学界已形成共识。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如果不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学,是很难了解和掌握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文化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重目的语文化,轻本族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对本族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旦遇到中国特色文化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准确地用英语进行表达,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
      基于以上现状,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导入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是我国英语教学界近年来取得的一个新收获,也是不少专家学者及英语教学人员的一个共识。那么英语教学中究竟应该导入并对比哪些方面的文化内容呢?
      1.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航海业和捕鱼业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语言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英语中有许多与船、水、鱼有关的词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与之相对应的词,如:to rest on one’s oars(歇歇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s dumb as a fish(默不作声)等。而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土有关的词语。例如,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奢侈,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2.历史文化差异对比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词语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由于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词语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词语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思维方式差异对比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观念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互相适应、互为表里的,而思维方式则是制约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下面透过汉语句法和英语句法的结构窥探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汉语和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汉语求意合,英语求形合。汉语句子的“意合法”和英语句子的“形合法”,反映出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意合和形合是语言表现法。所谓“意合”(parataxis)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所谓“形合”(hypotaxis)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前者注重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后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
      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非形式链接很明显,若将其中隐含、省略、模糊的东西补上,其形式标记应如下:“(若)知己(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而英语则译为:“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从译文中可看出,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译文中还用了“you”这一虚指主语,汉语中完全不需要。汉语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而不是受“形”的框束,而英语则非常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
      4.价值观取向的差异对比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人们的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取向方面,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中国人崇拜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者,自助之),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 (自然的幸福靠自己)。而中国人善于统筹兼顾,注重集体综合性,即在考虑问题时习惯将事物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孔子推崇“爱他人为仁”,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张“为人民服务”、“人多力量大”等。
      5.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比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英语词汇丰富的底蕴,是它们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常见,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6.宗教信仰差异对比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在西方,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等等。而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此外,还有“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三、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的若干建议
      
      在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中,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对文化教学的正确认识是相当重要的,要加强词汇语义及文化背景的教学,同时还应该在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乃至测试环节中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对比原则,在侧重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同时兼顾本族语文化的导入。
      1.教师应系统地进行文化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掌握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具体方面的文化知识,还要熟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信仰、态度、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把中西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在教学中先从文化的表层入手,即介绍有关词汇的文化背景及语义。语义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最大的成分。一个民族特有的环境、社会结构、精神信仰等往往通过这个民族特有的词汇表现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3.从教材编写方面入手,介绍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并举。在介绍外国文化之余,可以编入一些中国人或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或者在课后练习或背景知识介绍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4.教学实践方面,首先应该注意文化教学内容的筛选,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并举,同时有意识地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带领学生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化异同,使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对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同步提高。其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览书籍、查询网络、观看电影、收听广播等多种途径自主学习一些中西方文化知识,然后通过课堂口头报告、作文或小型课程论文等形式培养并检查学生对比中西文化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或讨论会,针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进行探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并积累一定的与文化表达相关的语言素材。
      5.测试环节也可以相应做些调整。在考查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外,适当加入一些中西文化内容试题,尤其应该添加一些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测试,如:中西方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和以中西文化比较为主题的英语小论文等。
      
      四、结语
      
      以上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简要地分析对比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取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六个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汉两个民族在诸多文化因素上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两个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成败与得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导入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方面的内容,使英语学习者尽可能多地了解另一种文化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不仅对英语的教与学具有导向性的积极意义,而且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3).
      [2] 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高凤江,王平.中华文化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2).
      [5] 吕筠,董晓秋.隐喻的文化认知与听力理解.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4).
      [6] 王婷,徐泉.“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指瑕.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5).
      [7] 朱敏.从英汉文化差异中看习语的翻译.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4).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JG06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本族语 目的 文化 并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