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巧克力战争》与《花季雨季》中的青少年文化比较研究] 电视剧《花季雨季》

    时间:2018-12-24 03:32: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青少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本文通过对《巧克力战争》和《花季雨季》两个文本的分析,比较了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中美两国青少年文化的异同,指出:虽然两部作品中的青少年具有一些共同点,但美国青少年更注重个人,更认可强者,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青少年更注重集体,所尊奉的是集体主义。
      关键词:《巧克力战争》 《花季雨季》青少年文化 比较研究
      
      引言:
      
      中外学者都试图给“青少年文化”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又有相当的难度。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是最早从学术意义上使用“青少年文化”概念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青少年文化是由青少年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这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少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少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期望和约束”。
      本文将分析美国作家罗伯特・考米尔所著《巧克力战争》和中国女作家郁秀的作品《花季雨季》,从青少年与他人关系与青少年的价值观两方面比较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中美两国青少年文化的异同。
      
      一、两部作品中青少年与他人关系比较
      
      以个人本位观念为基础的模式和以群体意识为基础的模式是人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两种模式。一般说来,欧美国家属于前者,而日本、中国等国家属于后者。个人本位观念决定了西方青少年在价值观上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不迷信权威、独立意识强等特点;而以群体意识为基础的模式,则是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青年人注重集体利益、责任感强,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维护权威和独立意识较弱等特点。当然,这些模式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在变化。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以来不重视个人利益的局面开始改变。个人与群体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发展个性等意识也逐渐浓厚。
      1.青少年与同伴关系比较。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极为重要,但高度的群体意识往往意味着对个性的抑制和扼杀。青少年可能发现自己卷入了不愉快的关系网中,发现特权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对自由是一个限制。实质上,他们意识到长大成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成人生活的特权是以责任为代价换来的。(罗吉斯,1988)在中学里,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对他们而言是更好的他们自己的社会,这个社会的规则是从众。青少年显示的从众行为融合了被他人接受和保持个性这两种需要。十几岁的青少年非常关心自己是否受同伴欢迎,虽然当代青少年认为保持个性很重要,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必须与同伴保持一致,以便受到欢迎。
      《花季雨季》中的柳清是一个想要从众却不被接受并因此变得不自信、苦闷的一个人物形象。书中描写柳清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柳清渴望有个朋友。她觉得身边的同学,要么是自成一堆一伙的,要么就是她也不想理的人。有时候虽然大家在一起,可都只能算朋友的朋友。‘我是一只孤独的小鸟。’柳清曾这样写过。”(26)在这部小说中柳清是一个成绩不突出,长相一般的人物形象,她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却屡次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愚弄,这使得她非常苦恼,自信心严重受挫。想融入同学群体却总不被群体所接受,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可想而知。
      与柳清相反,小说《巧克力战争》中的主人公杰瑞则选择了脱离群体,与守夜者社团作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却是自己被孤立,被打个半死。他受到到一个陌生路人“你正错过世界上许多的事情”(20)的刺激,开始讨厌他的每天墨守成规的生活;他受到贴在他的寄物柜上的海报上所写的“我敢于搅乱宇宙吗?”(97)的启发而坚定与群体斗争的决心。但杰瑞的斗争以失败告终,与守夜者社团的斗争让他清醒了,当他被詹泽打倒在地而古博过来帮他的时候,“他听出了古博的声音,他要告诉古博他的发现,他必须告诉古博去踢球,踢足球,去跑步,去帮球队获胜,去卖巧克力,去卖他们让你卖的任何东西,去做他们要让你去做的任何事情。“(187)他屈服了,他想告诉古博”不管海报上面怎么说都不要去搅乱宇宙“(187)他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想到了海明威在他的小说里所塑造的海明威式英雄人物:孤身一人与社会斗争,信念坚定,不屈服,但斗争到最后却发现还是与同伴在一起好。
      一种是想从众却不被接受,一种是不从众反而主动与群体展开斗争,中国强调集体而美国重视个人,所以会产生这种不同。但是不管是主动选择孤立还是被动的孤立,他们的遭遇都说明了青少年个人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性格形成的影响以及群体的力量。
      2.青少年与父母关系比较。随着儿童进入青少年期,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一些变化。虽然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承认和接受父母的权威,但是他们努力使这种关系带有同伴关系的倾向,因为他们的父母现在也越来越尊重几乎已长大成人的子女的观点了。通常的看法是,成人作为子女社会行为的角色模式,然后子女将其运用到家庭外的关系中去。笔者更加赞同一种相互作用的观点――即,成人从自己丰富的经历出发,使其与子女的相互作用带有重要的洞察力,而青少年子女则使这种关系带上同伴关系的性质。
      《花季雨季》中刘夏的故事代表随着子女的逐步成熟父母对子女看法的改变。刘夏的父母关系不好,爸爸要离婚而妈妈为了报复他坚决不离。一开始刘夏也是坚决不同意父母离婚并曾以死来威胁父母,但当她发现婚姻对父母是一种煎熬的时候他主动劝母亲离婚。“刘夏走过去,双手按住妈妈颤抖的肩膀:‘妈,离吧,这样下去还不如离了!离了,对大家都有好处。’”(107)父母对刘夏的言行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发现女儿已经长大,已经在平等地与他们交流。“爸爸望着那双眼睛,清澈晶莹,但这双眼睛却不能再轻而易举地读懂了”。(108)
      如果说刘夏的例子代表父母对子女的重新认识,那谢欣然对爸爸看法的改变则代表子女对父母的理解。谢欣然因为爸爸送礼时的拙劣表现而耿耿于怀,认为爸爸丢了她的脸,从而对爸爸产生敌对情绪。欣然给同父异母的哥哥寄钱这一事件给了父女交流的机会,通过与爸爸的交谈,她对爸爸的认识改变了“欣然这才发现,过去老怪爸爸不理解她,其实自己也一点不理解爸爸。和爸爸交谈之后,欣然觉得他们的关系融洽了许多。许多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有时是人为的复杂化了。许多事情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对待!”(290)
      而《巧克力战争》中的杰瑞所表现出的是对父母的否定和不理解,书中有这么一段“正当他把母亲的容貌和父亲的容貌融合到一起时,他看到自己的相貌里映出了父亲的脸庞。他转过身去,因为他不想成为父亲的映像,这种想法让他感到尴尬不安。我想干一番事业,我想出人头地。但干什么呢?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53)杰瑞认为爸爸的生活太平凡,太循规蹈矩,因为爸爸总是爱用“不错”来回答他的问题,他对此比较厌烦,于是对爸爸说道:“我是说,每天我问你过得怎么样你都回答说不错。难道你就没有过得很好或很糟糕的时候?”(51)他决定不去过这样的生活,不做爸爸的翻版。
      虽然上面的例子中的青少年已经都能与父母进行平等的交流,但刘夏和谢欣然的例子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他们和父母间的相互理解,而杰瑞的例子体现更多的是对父母的否定和他的反叛精神。这种差别是中美的文化差别所致,中国人家庭观念强并尊重父母的权威而美国人更注重独立,更具反叛精神。
      
      二、青少年的价值观比较
      
      当代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在美国,战后出生的一代人,被人看作是“美国历史上具有最浓厚的个人主义的一代”。他们鄙视上一代人及其前人所珍视的那种较为社会性的价值观念,为经济稳定牺牲个人的功利思想似乎与他们格格不入(黄志坚,1993)。在中国,以往强调的是“大河没水小河干”,现在也出现了“小河有水大河满”的价值观念。
      《花季雨季》中的陈明这一人物形象是很有个性的一个角色,他志向远大,他崇拜《封神演义》里面的雷震子,渴望有一天能像他那样一飞冲天,他学习成绩拔尖,同时又有些年少轻狂,有些目空一切。他看不起像余发那种“口袋里满了,脑袋里空了”(76)的人;他看不惯爸爸整天把钱挂嘴边;他有时甚至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平时和老师讲话很是漠然,还在政治课上做代数并公然顶撞老师,老师终于忍受不住,生气地对他说“你不要太嚣张了,像你这样的学生我见多了,你也只能算是羊群中的骆驼,有什么了不起的。”陈明代表了青少年中个性很强的那一类,他有追求,为了理想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在乎。他孤芳自赏,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他孤单,没有朋友,但并不孤独,因为他有理想。
      《巧克力战争》这部作品中的杰瑞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个性极强,坚守信念的代表。他独自一人与学校斗争,与守夜者社团斗争。斗争的过程中虽承受着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压力与恐吓但仍矢志不渝,坚决不卖巧克力。杰瑞的做法得不到大家的理解,他几乎成了所有人的敌人,这也注定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但是还是有人能够比较公正的看待杰瑞的,他的好朋友古博自不必说,还有一个要提的是布莱恩・科兰,也就是为里昂修士当会计的那个学生,当里昂说了一些侮辱杰瑞的话后,布莱恩:“想到了里纳特,那个古怪、固执的孩子。里昂这样做对吗?学校比每一个学生更重要吗?难道个人不同样重要吗?他想到里纳特孤身一人与学校斗争、与守夜者社团斗争,与每一个人斗争。”布莱恩的这段内心独白道出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心声:个人重要还是集体重要,是保持个性还是随波逐流?此时的布莱恩是倾向于杰瑞的一边的。
      陈明和杰瑞,一个中国青年,一个美国青年,他们虽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但该部分所列举的事例表明他们在保持个性,坚守信念和维护个人利益这方面是一致的。虽然是个人事例,但他们代表的是中美两国青少年群体,反映的是两国青少年文化,体现的是两国青少年文化的相同之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两部作品所写的内容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其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部作品都是描写青少年生活的,所以通过对中外两部作品的比较,笔者找出了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青少年文化的异同。如果本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能够为青少年作品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一些视角,能对中西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有所启发,对理解青少年文化有所帮助,笔者将甚感慰藉。
      
      参考文献:
      [1]Cormier,Robert.The Chocolate War[M].Dell Publishing Co.Inc.1975.
      [2]多萝西・罗吉斯著,张进辅、张庆林等译.当代青年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黄志坚.中外青年比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5]理查德・弗拉克斯著,李青、何非鲁译.青年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6]平章起,杨桂华,李磊,张文宏.青年社会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7]郁秀.花季雨季[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花季 雨季 青少年 巧克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