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乖”的心理本质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启示

    时间:2021-07-18 16:03: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教育要从孩童抓起。在生活中,家长和教师通常用“乖”来对孩子做出褒义表扬评价。那么,“乖”与“不乖”是不是评价孩子的好坏标准呢?针对此现象,教师从孩子“乖”的心理本质和孩子的个性发展规律出发,对传统的“乖”的文化进行分析,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乖”;危害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9-0129-02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乖”是家长和教师用来褒奖孩子最常见的一个词或字,是否“乖”也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习惯于评价孩子“好坏优劣”的主导标准之一。这种以“乖否”论孩子优劣的现象在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中国传统教育和对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理解折射。
      一、“乖”的心理本质定义
      “乖”,是指“(孩子)不闹、听话”,同时还有“伶俐、机警”的含义。“乖”的心理本质,是孩子的形象、气质、举止、语言等外在综合信息作用于教师大脑,与教师的审美意向趋于一致后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乖”与“不乖”固然有孩子本身的因素参与构成,但主要的成因是教师的审美心理映照孩子的言行后能否产生心理认同,能则为“乖”,反之则为“较乖”或“不乖”。因此,从本质上说,教师的“乖”心理就是一种审美心理,是一种以听话为前提的心理认同。
      二、“乖” 扼杀孩子天性和创造性
      幼兒园阶段,在“乖”的暗示下和求宠的心理支配下,儿童的心理会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为了能让教师感到其“乖”,儿童会猜度教师的心理,模仿教师的言、行去表现自己。“教师的言行会全方位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理中去,并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甚至指导着孩子自身的言行”,这种渗透有知识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既然“乖”是教师的一种主观活动,在面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时,教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上的偏向。这种主观上的偏向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它的形成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显然,把这种个性的偏向当作一种标准去衡量或评价孩子是不恰当的,它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对幼儿教育来说,教师用“乖”论要求孩子,凡是其能够产生心理认同的孩子就“乖”,乖就受宠,反之则失宠,这种教育过程的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违背,是对教育思想精义的违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孩子的世界观和形成原因也必然是多元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孩子的爱心,爱祖国、爱自然、爱父母等,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引导、教育孩子如何去认识这个多元的世界,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宽广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用狭隘的“乖”论作为杠杆来管理、教育孩子,用自己的世界观代替孩子的世界观无疑是反科学的,是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背离。
      邀宠心理是孩子的普遍心理,教师只要以“乖”论优劣,孩子们便会尽量去猜度教师的喜好,求“乖”邀宠,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投机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意识,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若教师自身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再用“乖”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孩子们,其结果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和审美,把孩子带离真理。
      因此,这种以“乖”论优劣和中小学的以成绩论好坏的现象是互为头尾,一脉相承的,是一种陈腐的教育现象。在现代,它集中以应试教育的思想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扼杀孩子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行为。
      三、正视传统的“乖”文化
      “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乖”的内涵向社会的纵深延伸,乖巧可以让人八面玲珑,春风得意,因为乖巧能够让主子欢喜,邀乖能够得到赏赐。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求“乖”心理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换来的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西方列强的凌辱。这种求“乖”心理在中国的当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而不仅仅只存在于学前教育阶段,它对我们教师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是深刻的。对孩子“乖”的赞赏,不可否认地包含了丰富的“乖文化”内容。
      “乖”作为孩子身上一种特有的美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乖”,作为一种审美的心理认同,包含了孩子身上的多种美,如孩子的爱心、孩子的童真、孩子的诚实、孩子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等等,教师应该客观地、全方位地欣赏、评价孩子身上美。而如果将孩子的身上的美置于教师固有的、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主观意向之下,置于传统的“乖”文化氛围之中,就会出现以“乖”替百美,以“乖”遮百美的审美现象。这种典型的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审美不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且带有浓烈的封建意味。“乖”论从本质上说是对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关系的颠倒或割裂,是与如今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乖”论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封建的教育思想。
      在大力提倡尊重孩子意愿的今天,广大幼儿教师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站在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高度上认识教育的重要性,要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而不是把自己摆在“君主”的位置上,切忌用自己的主观喜好给孩子划框框、定调子,用他主意识代替孩子的自主意识,要用爱心去普惠所有的受教育者,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这样才可以避免以狭隘的偏向代替公正的教育、客观的引导,才会培养孩子们多彩的个性和旺盛的创造精神。教师是山,孩子是水,只要教师能够以山一样的胸怀去包容孩子,去爱孩子,就像清澈的山泉会从各个方向流向远方一样,孩子必定会朝气蓬勃、信心百倍地成长起来,孩子身上的美才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改变观念,科学教育
      国家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目前对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来说,首先要加强学习,迅速提高自身素质,真正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转变观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主观上认真梳理一下自己教育理念和教育历程,坚决抛弃自身陈腐的、封建的教育观念,用现代幼儿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
      经典的“乖”就是一种封建的、陈腐的教育观念,扼杀了孩子率真的天性,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这些看似平常、正常,甚至是约定俗成的观念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人们认识到,我们只有站在时代、民族发展的高度,不断加强对新时期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够不断在工作中自觉地摒除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把自己投身到幼儿教育中去。
      在新的时期,“乖”作为孩子身上一种特有的美,应赋予新的理解。现代意义的“乖”应该是建立在教师客观公正的审美意向之上的,应该是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在本质的和谐结合,爱心、童真、诚意与憨态、灵秀的结合,合作精神与创造激情的结合,现代气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孟星星.幼儿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J].考试周刊,2014,(11).
      [4] 贾宪章.简单的教育[J].幼儿教育,2012,(Z4).
      (编辑:张 婕)

    推荐访问:幼儿教育 启示 本质 心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