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1-07-18 08:01: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js/zgjs201515/zgjs2015151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js/zgjs201515/zgjs20151514-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js/zgjs201515/zgjs20151514-3-l.jpg
      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各有分工,却又能彼此相通。如朱自清名篇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此处的“光和影”是以目可见的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感知的听觉形象。这里利用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相通之处,“打通了”两种感官,心理学往往把这种打通称之为“通感”(Synesthesia)。“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2]。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通感是与人的感官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人的生理体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怎样由学生的内在体验出发,进而推动儿童个性化的外在表达,这也是小学美术课构建的出发点之一。通感,就其本质而言,更像是架在人类本能与审美艺术之间的一座天然的桥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通感”,就有机会将教育的“艺术性”发挥和体现出来。以学生的生理体验为基础,尝试“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来促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乃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即“通感”学习方式。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将小学美术课堂运用“通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做法择要摘录如下:
      案例一:听觉与视觉的通感
      【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3册第15课《会变的线条》为例。
      教师播放节奏有显著快慢区别的音乐。
      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了一种声音,你听到了吗?
      小精灵听到这声音,就开始跳舞了—
      它的脚印留在雪地上,就变成了—线条!
      教师边讲边进行绘画演示,用线条的疏密快慢体现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啊?想不想配合音乐自己动手画一画?请注意听音乐,把你想象中的“精灵之舞”画在纸上。
      本课共设计了3次练习,每次都引导孩子从听音乐(声音)的感悟“通”到画出可见的线条。3次练习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先是慢的节奏,后是快的节奏,最后呈现的是快慢结合的节奏。第3次练习使用的是截取的音乐片段,明确的节奏感是其表现的重点,音乐的内容较为丰富,时间也最长,这样较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思考】
      音乐(声音)是听觉的,线条是视觉的。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其实是语文、科学等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简单且效果良好,可以说屡试不爽。在这个案例中,随着给予的音乐(声音)渐趋复杂和旋律化,二年级小学生的线条表现也几乎同步地逐渐丰富起来。8岁的葛庆旭和王子轩在课堂上的作业(图1、图2),第1、2次练习随音乐画出的简单的线条律动保留在画面上,第3次练习画的线条是“衔接”之前画的线条添加上去的,颇有“随性生发”的意味。实际上,在第3次练习时,伴随由听觉到视觉的通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想象的故事性情节带入了画面。
      案例二:触觉与视觉的通感
      【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5课《自行车局部写生》为例。
      师:经过第一次对自行车局部的写生,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就画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来欣赏一个节目表演—“盲人摸车”!
      教师戴上眼罩,用手仔细地摸自行车某个部位,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
      接下来,教师摘下眼罩,现场示范结合“摸”的触觉感受对自行车局部进行写生。学生认真观察着。
      师:现在请大家也来试一试“盲人摸车”吧!
      【思考】
      怎样将儿童的观察引向深入,这是小学美术课堂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仍容易浮于表面,注意不到细节,观察不够深入。从图3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写生作业中可以看出,她的观察方法是“印象式的”、粗放的。如:自行车辐条向中心的一个“点”集中,每一根辐条都与对面的辐条呈现对穿状的直线……在课上,王碧云同学亲身体验了“盲人摸车”的历程。她在课后写作的《自行车局部写生的感受》一文中写道:“当我无意中摸到车轮的中心时,我发现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比圆(餐)盘还要小、还要精致的一个圆盘……我竟然把一个圆盘画成了一个点……我继续摸了摸,摸到了车轮上的车带上面还有许许多多坑坑洼洼的皱纹……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的线不仅仅是在一个方向发展的,它是有两面的,而且还是交叉发展的,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还连着几条较宽的铁丝(辐条),我才画了一个宽铁丝,我还摸到……”也许作为成人的我们,看着10岁女孩稚嫩的写作语言会不禁莞尔。但在图4所示的王碧云的第二张写生作业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她的观察已经具体到了一定的细节:辐条千奇百怪的朝向、飞轮的结构、挡泥板与车轮的连接……甚至车圈与辐条之间的连接铜帽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了并表现了出来。
      在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作业和第二张作业之间,教师并没有再引入什么高深的技法,而只是引导学生运用“通感”学习方式—将本属于视觉领域的“看”(观察)与本属于触觉领域的“摸”打通。就当堂的两张作业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获得了飞跃式的提高,学生在此中获得的内在体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外在表现来猜测。学生们在经过这样的“通感”学习体验之后,普遍能安静而专注地投入到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去。专注力是小学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如果小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呈现出高度的专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案例三: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课堂现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1课《植物写生》为例。

    推荐访问:课堂 方式 学习 小学美术 通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