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适合的课堂:溯源·审视·重构

    时间:2021-07-17 16: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堂,探寻适合课堂的理论溯源,剖析适合课堂的现状。中职教育必须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建构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适合的课堂;溯源;审视;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076-03
      真正好的课堂教学应关照多姿多彩的、活生生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关注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堂教学”。所谓“适合的课堂教学”就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拥有不同特点和禀赋的学生身上去,而所提供的教育适合不适合,要以能否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需要为标准,而不是抽象地去适应学生整体的需要。
      一、理论溯源:探寻适合课堂之原点
      (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它重视启发式教学,强调“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曰“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学记》中“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写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因此,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者就倡导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力作《心智的结构》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各种相对独立的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使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正是这种智力的差异性,使得我们每个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不同的智力组合决定了每个人后天能力的差异。不同智力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能力特点,也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即使是智力组合类型近似的人,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同样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存在完美的人。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智力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要根据学生的智力结构差异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通过适当的教育来引导和促进每一个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体更好地发展。
      (三)适合教育的范畴
      适合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办学思想体系,更是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操作体系,适合的教育应该具体落实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环境布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学生一天的学校生活有近70%的时间在课堂,所以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堂尤显重要。
      二、现实寻原:剖析适合课堂之现状
      (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和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产品已经逐步走进教室,融入课堂教学,现在的教学资源已不仅仅满足于静态的资源展示,而是作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组合资源呈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资源和虚拟仿真资源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平台开发也越来越丰富,多点式、非线性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操作方式得以建构。职业学校理论学科的课堂教学互联网化、学生作业的APP平台化、技能实训的仿真虚拟与实际操作平台的无缝对接都已成为现实。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二)教育思想的滞后成为“适合的课堂”构建掣肘
      由于地区发展差异,不少地区的课堂教学依旧死气沉沉,先进的教学装备和技术进不了课堂,不少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愿更新,课堂教学满足于现状。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无思想,教学手段无创新,教学过程无交互,教学内容无选择,课后作业应景式,教学反思虚假空——教师心中无“生”。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课堂表现缺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态度应付、学习过程神游、学习效果低下,学生心中无“学”。
      三、满足需要:建构适合课堂之策略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我们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方式转型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能够根据学生智力结构的差异性,主动探究课堂教学的变革,则适合学生的课堂必然是高效优质的。
      (一)学校作为实施学生教育的管理主体应该大有作为
      1.整合老教材,开发教学案。当下,我们职业学校很多的教材使用年龄都在20年以上,这些传统教材已无法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理论性太强,强调过程的推演和分析,部分以项目式、任务式驱动方式构建的教材由于行政审批和地域经济结构差异而不能走进学校。因此,学校可以按照地域经济特征和学校特质,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模式合理改造整合老教材,适时开发校本教材或教学案,以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内容的新颖性以及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满足适合课堂的需要。
      2.倡导新教法,鄙弃满堂灌。我们有不少专业在只有初中水平的学生看来是晦涩难懂的,如加工类的专业,不如美术专业那么色彩斑斓,也不如音乐或学前教育专业那么声音悦耳、舞姿动人,这时就应该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增加选择课,拓展发展性。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及时建设各专业课程资源库、微课资源库,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想学即可学。2012年9月2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抓手,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

    推荐访问:溯源 审视 重构 课堂 适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