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思想品德学科实施法治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时间:2021-07-16 04:02: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就思想品德学科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使用新改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探索,对其在法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治教育
      困局 出路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04-03
      近年来,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而中青报一篇《文件能管得住校园欺凌现象吗》又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不止?是什么导致当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缺失?学校法治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作为承担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学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困局与出路又在哪里?新改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否成为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辅助?
      一、思想品德学科法治教育的困局
      (一)思想品德學科教育价值被异化
      长期以来,主要承担学生品德修养和法治教育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被异化,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一是出现重应试轻育人的教育目的偏差。社会和家长片面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又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和差,导致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忽视了学生品德修养、行为规则意识的养成,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二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本学科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小学,这门学科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大部分课程由语文教师、班主任兼任,导致品德学科课时被其他学科教学挪用;在初中,这门学科则被应试教育严重异化,应考功利性、目的性很强,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正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内化的少,往往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读读、背背、默默、写写”成了这门学科教学的代名词。于是,这门课程的思想被抽空、品德培养被淡化、法治教育被忽略,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变成纸上谈兵,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缺乏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最终导致知识与行为上的严重脱节。思想品德教育不被重视、严重异化、缺乏实效性最终导致部分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小到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不道德行为,大到出现校园欺凌违法行为。
      (二)思想品德学科教材难以承担法治教育的重任
      1.原有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及设计导致法治教育缺乏系统化。缺乏高质量的分年龄分年级的法治教育教材是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瓶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处于割裂状态,法律知识仅仅穿插在教材上。法律知识在小学三年级品德学科只有与规则相关的一个章节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上,法律知识穿插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的第六课(主要内容设置如表一),这样的内容安排及课程设置,法律知识零散穿插教材,法治教育呈现出法律知识模块式教育、渗透式教育的特点,缺乏系统性;设计课程时涉及的法律概念如犯罪、刑法、刑罚以及一些法律理论如“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必定违法”等,与学生的认知相脱离,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空泛的概念和理论让学生难以理解、无所适从。尽管不少教师在法律知识教学上,采用了以案说法的教学方式,但因为教材所列举的违法案例更多是成人所为,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违法犯罪的都是成年人,与自己无关。所以,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安排、教材设计及课程设置没能很好地承担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而这些都直接导致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空泛化。
      2.《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缺乏鲜明的价值理念。空泛的道理式教育难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内化为法治观念,从而约束自身行为。我国教材更多是灌输一些大而空的所谓道理给学生,平等、诚信、规则等意识即使在教材中有所反映,但多以说教的方式晦涩隐含其中,而且这些意识大多是从品德角度提出要求,往往忽略了法理价值观念的灌输。例如孔融让梨故事,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谦让的品德,却忽略了如何借助这个典故教给学生公平、规则、程序意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怎么分梨更公平?”的体验活动,给出孩子一个分梨的规则,法学上称之为“正当程序”,即切梨的人最后拿梨,这就是公平程序。这样的公平程序通过规则来保证人人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提倡通过压抑个性呈现谦让精神,即使要谦让也属于自觉自愿行为。这样,公平、规则、程序等法理理念便可以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
      (三)思想品德学科法律知识教育与行为践行脱节
      1.应试模式下的法治教育更多关注法律知识目标是否达成,学生考试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学生自身的法律观念、法律素养是否达成。这种重认知轻体验的教育方式导致法治教育方式陈旧单一,重知识传授却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教材灌输却忽略学生的行为践行,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缺少参与过程的情感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而现有的考试制度、评价制度只能检测法律知识是否已经被学生记在脑子里,是否知道哪些行为涉及法律问题,却没能检测评价学生是否将法律知识内化,懂得且不会轻易去触碰法律高压线,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2.思想品德学科不列入考试或开卷考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品德或法律素养,这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近几年,不少地方对思想品德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学生在记背知识上所花的时间,但同样也导致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认为考试只要翻翻课本和资料找找答案就行,平时学不学、上课听不听无所谓,教师教学无所适从、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不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难以达成,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更难得到提升。
      二、思想品德学科法治教育的出路

    推荐访问:困局 法治 出路 思想品德 学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