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结构实力猜想:逻辑与命题

    时间:2021-06-28 08:0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对学界和政界盛行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分法提出质疑,认为它并没有充分折射现实国际博弈中实力的真实结构,从而提出猜想:除了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实力存在,三者一起共同构成实力的总体或全部。阐述结构实力的逻辑内涵,推测它的来源,勾画它的运作机理,催生对猜想的核实或证伪研究,从而为在学术上全面揭开实力的真实结构作出贡献,是文章的宗旨所在。
      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结构实力;国家实力;诉求博弈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2-0028-09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Carr)发表了他影响深远的巨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实力(power)两分法:以军事打击能力和经济制裁能力为内涵的强制力,以及以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吸引力为内核的说服力。卡尔双元实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分法雏形的诞生。半个世纪之后,约瑟夫·奈将卡尔的“隐形说服力”思想发扬光大,并将“软实力”概念系统化。从此,将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两分法风靡全球。不仅政治家对此津津乐道,而且学术界也极致推崇。似乎除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外,实力便没有其它的形状和来源了。
      实力真的只有软硬之分吗?除了强制力和吸引力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实力形式了吗?本文提出的“结构实力猜想”就是从逻辑上质疑这种盛行的实力两分法。即认为,实力除了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实力存在,三者一起共同构成实力的总体或全部。结构实力的观点之所以称为“猜想”,是因为对它的存在还只是一种假设和命题性判断。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论据能系统地证明它的存在。阐述结构实力的逻辑内涵,推测它的来源,勾画它的运作机理,催生对猜想的核实或证伪研究,从而为在学术上全面揭开实力的真实结构作出贡献,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一、结构实力概念的来源和内涵
      “结构实力”(structural power)这个术语不是本文的发明,而是根据英国政治学家苏珊·斯特兰奇有关“结构实力”的论述引申而来。斯特兰奇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主义者,她把结构看作理解政治的钥匙,把结构组合视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国家互动构成结构,结构直接影响国家取胜的能力。对于斯特兰奇来讲,每一个国家都置身于一个结构体系之中,政府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在结构环境中发生的。虽然结构本身不是一种看得见的力量,但它时刻在发生着作用,影响互动的速度、方向、范畴和结果。①
      结构有可能在实力形成过程中起建设性的作用,这是斯特兰奇对本文提出结构实力猜想的重大启示。但是因为苏珊·斯特兰奇于1997年过早去世,结构实力研究没能得到继续推进。过去十几年来,结构实力的研究基本上没什么起色,只出现了一些零星的与结构实力相关的研究成果。⑦并且,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为了反驳美国衰落论。与本文把结构实力作为一种独立于常规硬实力和软实力形式之外的实力变量之观点相距甚远。
      结构实力猜想是对斯特兰奇理论的修正。换句话说,是用了她的“结构实力”这个术语,但抛弃了这个术语的斯特兰奇内核。首先,本文对实力的定义是非结构性的,跳出以结构来定义结构实力的同义语反复怪圈,避免重蹈斯特兰奇的覆辙。本文把实力被定义为“一种在与他人的诉求斗争或利益博弈中实现自身诉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实力是一种将诉求变为现实的能力,由强制力(硬实力)、吸引力(软实力)和结构杠杆力(结构实力)构成。根据这个定义,一个国家是否有实力,并不只是看它拥有多少武器系统、多大的经济生产能力或者多强的文化吸引力,还要看它是否拥有足够的结构杠杆力。实力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但衡量的标准不是武器系统、文化产品的数量,而是在利益博弈中诉求竞争胜局的数量。这就是说,判断一个国家否拥有实力,主要参照的是它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它表面上拥有的实力资源。如果一个国家在利益博弈中屡战屡败,即使它重兵在握,也很难说它拥有实力;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国家虽然貌似虚弱,却屡战屡胜,不断实现它的诉求和目标,那么它应当被认为是有实力的。
      结构实力猜想虽然是受斯特兰奇结构主义思想的启示而产生,但猜想的形成和提出主要是实证观察的结果。冷战后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大国常常搞不定小国,小国常常能制服大国。换句话说,貌似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虽然拥有巨大的军事打击能力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吸引力,但往往在同貌似弱小的对手博弈时无法实现自己的诉求;同样,弱小国家在与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博弈时,成功捍卫自己目标的情况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朝鲜核武诉求与中美俄日韩朝鲜半岛无核化诉求之争,西方的阿富汗民主化诉求和塔利班的阿富汗伊斯兰教化之博弈,伊朗核能诉求与美欧海湾去核化诉求之争,等等。在这些博弈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共同的现象:明显的实力优势无法转换成明显的诉求优势;明显的实力弱势并不影响诉求的实现。
      这表明,在国际事务中存在着一种实力与能力脱钩的现象,即国家在国际博弈中制胜的能力与它实际拥有的实力不成正比。这一现象曾经在三十多年前被大卫·鲍德温(David Baldwin)提及过,他当时用的概念叫“paradox of uealized power”,抽取他的本意,我们可以称这种现象为“伪实力悖论”。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多。拥有惊人硬实力和足够软实力的国家在国际上实现其特定的国家诉求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与此相反,一些在软、硬实力上并不占优势的国家在对抗明显更强大的国家时,反而能达到或实现其国家诉求和目标,或者阻止乃至破坏更强大的国家目标的实现。
      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在国际政治机制和结构里存在着某种要素,这种要素虽然不能直接被看到,但是却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使得常规实力资源无法在政治上生效,并常常使非政治因素转化为政治实力?值得思考的是,除了两个通常的实力要素(软实力和硬实力)外,是否还存在着一个第三实力源泉?本文猜想:正是这个第三实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国家即使缺乏常规的实力资源,依然能在国际冲突中有效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其他国家尽管具有显著的实力资源,却在试图实现其利益诉求时失败。

    推荐访问:命题 猜想 逻辑 实力 结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