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时间:2021-06-04 12:02: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认真对待宗教这一重要社会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因势利导,通过统一战线的方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促成各宗教内部之间、不同宗教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相互理解、平等相待、共存共荣,在宽容和睦的氛围中将广大信教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为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宗教;和睦;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7)05004605
      
      一、 正确理解:宗教和睦是体现社会和谐的显著标志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主体是宗教信徒及其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自身,影响社会。宗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宗教系统的和睦与否对社会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有重大影响作用,无论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还是社会安宁的实现,都离不开宗教的讲和修睦。
      (一) 宗教和睦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
      宗教与政治有着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宗教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表现为两者高度结合的神权政治。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其它形式和上层建筑的其它部门逐渐分离,与政治的界限也日益明显,政教分离成为一种基本趋势。由于宗教既是观念性上层建筑,又是体制性上层建筑,既可作为思想观念去影响群众,又可作为社会组织去统辖群众,故而宗教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作为既有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巩固因素,也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和推动因素。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帮助宗教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势力控制教会的斗争。1950年,基督教爱国人士吴耀宗先生和天主教爱国人士王良佐神甫先后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和《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提出了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实现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主张,得到了全国广大教徒的拥护和响应。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宗教界的民主改革和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逐步摆脱了外国势力的控制和支配,迎来了中国教会的新生,并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梵蒂冈教廷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对曾经在我国历史上犯下罪行的一些人进行所谓的“封圣”,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天主教、基督教与中国人民和政府站在一起,对梵蒂冈的丑恶行径进行强烈的谴责,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宗教对于政治发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在中外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在部分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中,教会组织就充当过西方政治势力用来颠覆当地政府的重要力量。如美国就通过吉尔吉斯斯坦伊斯兰协会这类具有宗教性质的民间团体,给几个反对派政党提供大量经费资助。各反对派在指导思想上,也以宗教思想或教义的部分内容为基础,把一些伊斯兰教或天主教传统与西方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争取民心和力量,并把这种精神的力量转化为“革命”行动,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二) 宗教和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其特殊的经济基础所发挥的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不仅支撑着宗教的传承,而且对世俗社会具有一定乃至很大的影响。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宗教和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国信教群众有1亿多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充分调动信教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创造人间天堂与追求来世幸福结合起来,靠政策、靠科技、靠勤劳发家致富奔小康,对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还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之中,有许多环节还有待于创建和完善。各大宗教都有着扶弱济困的传统,宗教团体通过社会集团和个人的自愿布施、捐赠和奉献,实现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之后,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资金的不足,为社会事业建设提供有益的补充。
      我国许多宗教场所地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其本身多为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周边的农、林、茶和药材等方面的资源往往也十分丰富,佛、道二教在传承过程中,还形成各具特色的医药养生保健方法。这些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可以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我省的茅山道院为例,作为全国的重点道观,历史悠久,有许多珍贵物质和文化的遗产,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近几年来通过发掘古代道人留存的修身养性的膳食饮品制作方法,开发出了新一代保健养生用品,并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三) 宗教和睦是推动文化繁荣的有利因素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基于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大厦之上。从广义上讲,宗教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文化遗产,许多都是由宗教的活动或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如庙宇、教堂、神像、石窟、绘画、舞蹈、音乐等。在我国灿烂悠久的文化遗产当中,也有大量的文学和艺术珍品烙刻着宗教文化的印记。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祛除掉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绝大部分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单元。
      由于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传统,这使得中国宗教的特质并不仅体现在对神圣彼岸的价值取向,而且更多地是以人文关怀为中心,宣扬和谐、和睦、和平、和美、和顺的主张发挥其在世俗社会的教化功能。弘扬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文化因素,不仅有助于宗教自身的稳定和睦,而且有助于宗教与社会其它组成部分和谐共存。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各种宗教体系中的道德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与神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中神的神性是社会的人赋予的,人与神的宗教关系实质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宗教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是把世俗道德神圣化。从宗教史的角度看,宗教一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就是以一个道德家的身份出现的。宗教之所以产生和存在,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仰和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于道德生活的渴望和依赖。而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人类道德生活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理性化也是与宗教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至今世界上主要宗教对其信众的要求仍然以道德作为一种底线,信仰一种宗教,加入一个教团,遵守一种教规,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有着道德约束的生活方式,为自己构建一套严谨的道德规范。宗教道德作为宗教行为的规范有其特殊性,但很多宗教道德在历史上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如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崇尚和平、主张宽容、追求中道、反对极端、鼓励学习、号召团结、提倡诚信、乐于奉献等等,进而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今天,在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伦理中,诸如“讲良心”、“积公德”、“勿妄言”等等要求,都与我国的佛教、道教对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是从宗教戒律延伸为社会教化的典型事例。

    推荐访问:和睦 社会和谐 宗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