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原因探析】关于某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时间:2019-01-17 03:34: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的精英意识开始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丧失的可能性。应当从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角度剖析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原因,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依然应当重视精英教育,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
      关键词:精英意识;精英教育;社会转型;高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101-03
      
      一、何谓精英和精英意识
      
      关于精英这个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属日本教育社会学家麻生诚通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中有比普通人更优秀的内在属性或者有较好的外在属性;在一定的领域内和一定的水平基础上,通过他们的领导职能可使全社会的各种价值得到增值或得以保持下去;在决定全社会的结构方面,他们起主导的作用和骨干作用,他们蕴藏着一定的集团意识和特殊的文化财产,并具有高度构造化方向发展的倾向。”[1]在国内,有学者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从根本上意义上,精英应是一个非实体性的概念,精英的质的规定性应该通过精英的特征来体现。这也就是说,精英不仅仅是一种精英意识与精英精神[2]。
      综合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精英指的是社会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佼佼者,是为数较少的优秀群体。他的本质特征是精英性,这种精英性不是仅仅通过成绩优异、能力非凡、技艺高超、贡献卓越等能够涵盖与表达的,还特别表现在这个群体所具有的意识、精神和文化方面。
      精英意识,在语境中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是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即社会历史主体自觉。具有精英意识的个体和群体,总是把自己看做是对社会历史进步可以有所作为,即是可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而决不会把自己仅仅看做是一种客体,看做是只能被时代潮流裹着前行的对象。二是忧患意识。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群体、社会、民族、国家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是精英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忧患意识、无论是向度、广度、深度还是强度,都是平民意识中的忧患意识所不可比拟的。三是责任和使命意识,认为自己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更大的责任,认为自己肩负着改造现实社会、克服现实的不完美性、推动社会进步和振兴民族国家的使命,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或者自觉听从使命的召唤努力塑造、提升自身素质,这是精英意识的又一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讲,精英意识又表现为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表现为一种救世情怀或是创世情怀。四是优越感和自豪感,认为自己拥有比一般人优越的社会地位,自觉受人关注、重视并被寄予厚望,并引以为豪,也是精英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表现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精英意识的现状,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56份。下面是对问卷收集数据的整理情况。
      
      1.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如何看待
      9%的学生选择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积极向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71%的学生选择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干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17%的学生向往有个幸福的家庭。另有3%的学生期待显赫的地位和大量金钱,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
      
      2.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
      38%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57%的学生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为了能找个好工作,逼着自己学;2%的学生认为是来自父母和长辈的压力;3%的学生则毫无动力可言,走一步算一步。
      
      3.平时是否看报纸以及看报纸的意义
      37%的大学生经常看报纸,目的在于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另有49%的学生只是偶尔看报纸,不是自己主动买报纸看;2%的会看看报纸,但是关注点在娱乐和体育版块上;12%的学生从来不看报纸。
      
      4.毕业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单位
      24%的学生选择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单位;36%的学生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单位;12%的学生选择人际关系融洽的单位;12%的学生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单位;5%的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需要我去的单位;各有5%的学生分别选择离家近的单位和与恋爱对象较近的单位;1%的学生则是无所谓,只要有单位接受就可以。
      
      5.自己是否够得上精英的称号
      17%学生认为自己是精英;6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精英,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很平凡的人;10%的学生认为自己离成为精英还有很大的距离;10%的学生非常厌恶大学生是精英这个提法。
      问卷结果表明,今日的大学生不论是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是外部行为,都已与精英、精英意识相去甚远,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经明显的弱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他们大多已经不再因为自己是个大学生而有多少自豪和骄傲,已经不再以“天之骄子”、“社会精英”自居。认为上大学是一件平常事,自己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虽然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但是社会历史主体意识不强,大学生大多已不再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和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他们关注的重心已由国家、社会的发展转移到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分析
      
      1.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大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高等教育改革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选择,是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我国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它不仅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新的观念、新的评价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些人对某种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垄断,冲毁了阻碍人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有形无形的屏障,造成了人人都要不断接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的考验、选择的局面。大学生的身份不再是“通行证”,不再是挑战、失败的“豁免权证书”。与此同时,全社会政治意识在淡化,价值观念天平在向个人倾斜,这一切使得大学生无法也不再愿意保持精英心态。
      面对市场经济拓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潮流及其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准备、素质准备显然不足,他们在焦虑、慌乱、仓促中应付,心理在阵痛中产生了无助感,同时产生了朦胧的怜己意识、救己意识和自救意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关注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情怀、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似乎已是“可笑不自量”,或者已是一种奢侈,于是精英意识在自觉不自觉中渐渐失落了。
      
      2.高校目前的不和谐之音是导致大学生精英意识弱化的内部环境
      (1)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内忧外患之际,这使得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因肩负着“强国”的使命而具有工具理性色彩,在“博学穷理”与“学以致用”之间只能选择后者。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再次要求高等学校担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院校调整、建立单科院校等,其目的都在于迅速培养能够直接参与国家建设的实用人才。这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色彩,使高等教育近乎专业训练。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们在强调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忽视了对市场经济进行理性思考,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和学术目标不高等不良倾向。表现为政府对待科研项目的态度是功利的,更多地资助有实用效益的科研项目;学校对待学科发展与教育的态度是功利的,热衷于创办短平快的热门专业,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学生的选择也是功利的,报考的热点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转向挣钱多的热门专业。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
      (2)腐败现象突出。一是侵占国有资产,科研经费大量流失,肥了个人,亏了国家。有的用科研经费行贿,收买鉴定人员;有的用科研经费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有的把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据为己有;有的大量套现用于发奖金。二是学术腐败现象蔓延,科研造假现象严重。
      (3)垄断性强。随着科研院所的改制,高校成为最后一块由国家包下来的领地,由于民办高等教育不发达,普通高校基本上垄断了国家的高等教育。垄断意味着排斥和限制竞争,免除了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就免除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教材垄断,尽管有些教材根本就用不上等等。高等教育“卖方市场”现象是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延续,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4)商业氛围浓厚。我国目前高校中商业氛围特别浓厚,各类商业广告、标语充斥校园的角落,学生的各类活动的背后往往能看到各类产品或是服务广告的踪影。学生们不以学术研究为追求,而是热衷于赚钱,期待如何在毕业后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学校中各类创业大赛非常热门,在某校的一个班级,全班同学都报名参加创业大赛,期望能成为未来的百万富翁。
      违背大学理念和责任的不和谐之音导致了大学在培养学生目标和角色方面定位的缺陷性。高校培育出来的学生达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又使得大学生丧失了作为社会精英的基础。
      
      3.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含金量
      自1977年恢复高考起,我国高校招生数在经过20余年的缓慢增长之后,于1999年起开始大提速、猛扩招。这使得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高校在校生数大幅度增加。到2003年秋季,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上海市已经突破50%[3]。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这一跨越式发展,使得适龄青年上大学较之以往容易得多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社会知觉和大学生本身的精英意识。特别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的兴起,为适龄青年上大学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高校录取分数线大大降低,以致高考分数在300分左右(各科平均分不及格)的考生也能够上大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含金量、重要性程度的评价,使得今天的大学生很难产生以往青年考取大学之后的那种胜利者的感觉,冲淡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对于大学生的精英意识也是一个莫大的冲击。
      
      4.扩招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降低了学生的精英意识
      (1)教师资源紧缺。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老师增加幅度远远没有跟上学生的增长幅度。因此很多课程不得不由原来的小班授课模式转变为大班授课模式。一堂课,有100~200人学生上课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致使上课效果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这种大班化的授课模式,达不到原先小班授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讨论课的形式不能开展,大学教育成为填鸭式的教育。同时上课的课堂纪律不好:教师在上课,前排同学认真听讲,后排的同学在干与上课无关的情况比较突出。大班授课还导致逃课现象比较严重。
      (2)图书资源短缺。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是越造越气派,但是图书资源依然非常紧张。图书馆的书籍品种少且数量少,覆盖面比较窄,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曾经有位大学校长这么评价好学校的标准:看一所学校是否好,看两个方面即可,一是图书馆的藏书;另一个就是晚上10点之后还有多少实验室大楼的灯还是亮着的。原本图书馆应该是学生最爱去的地方,但是由于图书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图书馆在某些高校丧失了它在学生中的吸引力。
      (3)教室资源紧缺。在大学里学生上自习是非常重要的,宿舍是生活场所,一般而言学生自习会选择去教室。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教室都是排满课,要找一个空教室比较难。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为了创收,纷纷举办各类成人教育,这些课程都是在双休日或是晚上上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原本有限的教室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学生自习需求与没有相应教室的矛盾。
      
      5.实行缴费上学、就业双向选择的政策无形中也减少了高校学生的精英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生冲击最大的是缴费上学和就业双向选择。始于1997年的招生、收费并轨即大学生普遍性的缴费上学,结束了大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上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家庭投资行为。上学缴费一下子使大学生由国家供养转变为由家庭和自己供养,极大地冲淡大学生的优越感。特别是近几年,教育收费费用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远远高于普通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家庭承受能力。高校中出现了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而且该群体呈扩大的趋势。考上大学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受到家庭经济因素的限制,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为了解决学费和日常开支问题,他们不得不借款、贷款缴费以致欠费,有的学生靠打工解决日常费用不足。经济的压力使得这些经济困难群体备感生活、求学的艰辛。即便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读大学的经济压力。经济的压力以及与此相关的酸甜苦辣和精神压力,使大学生的精英意识荡然无存,无法再具有精英者所特有的那种清高和洒脱。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实施,以及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导致某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用人条件越发苛刻。就业的竞争、求职的艰辛、大学生就业重心的多元化和下移以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虽然竭尽全力推销自己却依然未能如期就业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失去“进入大学门,便是国家人”的荣耀,失去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从容感和优越感,陡增了失落感,使得其精英意识进一步淡化和衰弱。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趋势,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意味着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将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而,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精英教育退出高校教育的舞台。实行精英教育,是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大学发展的必经之路。精英教育的实现,可以通过各类物质设施来达到,但是不能忽视其软件因素――精英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实现精英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精英人才。衡量精英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通过成绩优异、能力非凡、贡献卓越来衡量,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精英意识上。精英意识可以用博大之胸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来表达,集中通过对真善美之挚爱与不懈追求来实现。以精英教育定位的大学则须坚守自己的精英教育理想,让精英意识成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共同向往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麻生诚通.英才的形成与教育[M].王桂,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2]雷晓云.精英教育:一个仍需关注的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3]孙秉欣,孙文生.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孙喜田〕

    推荐访问:探析 淡化 高校学生 意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