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架起沟通的桥梁【图书出版,架起沟通的桥】

    时间:2020-07-15 07:20: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2005年10月19日,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中部的这个位于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经济中心城市拉开了序幕。   法兰克福拥有“德国最大的书柜”――德意志图书馆,德国法令规定1945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它保存。大约500个出版公司集中此地,称得上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每年世界最大、最有名的书展在法兰克福举行,吸引了大约800万参展商以及25万参观者。
      为什么出版商都对法兰克福书展趋之若鹜,为何一个国家传播自己文化一定要让图书走出去?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说过,报纸和网络是手枪、机关枪,而图书是高射炮,如果有没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说起对中国的印象,他们会说,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里面是如何说的?或者会说,他看过一部什么样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但即使是电影那也基本都是先有小说,后改编的。图书出版在对外传播与沟通中是如此的重要。
      2004年改版之初,《对外大传播》“总编手记”栏目中,我们刊登了题为《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一文后,就一直追踪、关注着外宣领域“书刊本土化”的进程,并据此做出了“图书向对象国靠岸”、“《今日中国》阿文版在埃及落地”等一系列专题。我们力图通过种种探讨,一步步向中国书刊出版的神经末梢靠近,去帮助大家一起感受图书出版国际市场的脉搏……
      ――编者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的办公桌上,有三本书特别打眼:一本是绿色封皮、中英文对照的《2005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一本是刚一翻开就能感受到现代中国与历史中国交相辉映的画册《中国》,再有就是像一本家庭老相册的《犹太人在中国》。这三本书凸现了外宣图书出版已有的三个方面的成果:图书出版走国际合作的路子、以外国人的手笔“营销”中国、图书出版寻找文化情感的切合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的职能之一是筹划和组织对外图书出版与合作。目前,正在组织和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图书的入选标准是什么?这些书目到底有哪些吸引人之处?国外合作者是怎样对待这个推广计划的?它们为中国图书出版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吴伟接受《对外大传播》的采访时先从这个话题开始的――
      
      正在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5年8月30日凯宾斯基大饭店二楼宴会厅 “200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现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吴伟女士作了题为《让图书成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桥梁》的演讲。会场上,中外来宾二百多人,明显感觉到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比黄皮肤的亚洲人多,英、法、日等几种语言同声翻译。媒体提问时,吴伟和大家坦率地进行交流,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与我们常听到的论坛发言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她讲道:“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了解认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中国并不容易……用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来说,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认为大象是软管,摸到腿的则认为是圆柱。人们亲自接触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很权威很真实了,但了解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要了解中国这头大象,图书则是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时,从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中,可以感觉到与会者的共鸣。
      图书是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桥梁。大量优秀的外国作品被翻译家们介绍到中国,使巴尔扎克老人隔着两百年岁月的长河与我们会心一笑;安徒生的童话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的心田;高尔基的海燕也曾穿行在中国千万读者的理想岁月中。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图书(不包括重印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一万种。在大量外国图书涌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图书又有多少走出国门,登上国际书展的大堂?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从1993年的354种,到2004年达到1811种,中国出版业的年版权输出增长了5倍。但与此同时,输出数量远远低于版权引进数量,两者比例在1:10左右,逆差严重,贸易逆差过大,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回顾历史,中国出版业拥抱世界的过程的确充满漫漫艰辛。正如有些业内专家总结,除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图书业在列强的炮火之下不得不接纳西方的出版物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外,中国出版史上绝大多数时候是单一的、封闭的、孤立的。
      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出版拥抱世界的这个过程又是短暂的。
      三局副局长吴伟认为:“文化产品上的巨大贸易逆差,阻碍了世界了解中国,明显的事实是,中国每年大量进口图书、期刊以及音像制品,特别是大量购进版权,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多得多。这种巨大的反差,除了经济上的影响之外,还会带来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容易使各国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在合作和相处上有可能发生更多的困惑,走更多的弯路,产生更多的误解,付出更多的代价,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相信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身为主持人的吴伟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实施的背景问题时,她说,中国政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为让世界人民能够以自己熟悉的文字,通过阅读图书更多地了解中国,适时地推出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the Program to Popularize Chinese Books Abroad――简称PPCBA计划)。这一计划从长远看,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和平的需要,是互利互惠之举。《2005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收集了国内二十多个出版社的图书千余种,涉及哲学、宗教、经济、军事、政治、文化、艺术、文学等领域,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出版机构都可以翻译出版书目上所列的图书,并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申请翻译费方面的资助。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正确地认知中国,看看这些书目和它的介绍,就会让人有一种欣喜的感觉。
      《淮南子物语》用全新而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重新再现了两千年前先哲们的精思妙语;
      《汉字书法通解》书中有历代名家名作欣赏,对每一件作品都进行了分析;
      《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 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追踪一个家庭四代女性的命运,以一斑窥全豹;
      《漫游神州》将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统一在充满魅力的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氛围中;
      《走在上海――在上海生活须知》专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外国侨民和中国内地其他地方去上海工作、生活人员而编;
      《小城故事》(十册)小城古镇处处是抹不去的记忆。
      我们渴望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一个从历史的河流漂流而来的现代的中国。因而我们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荐书目》抱有期待。
      说起这套书目的出版,吴伟也有几多感慨。她说,“政府之前曾尝试从出版社购买版权赠送到国外出版机构,但因对国外读者的口味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这些机构对我们推荐的作品认知度欠佳。而对国外出版机构进行翻译费用资助,则可克服翻译障碍,减少诸如运输、出版、宣传、流通等出版发行环节所需巨额成本。借船出海,使图书真正进入国外主流渠道,到达终端用户手中。”这种政策心态的改变,标志着政府正在逐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推广心态,开始突出国外出版商的自主选择。这种心态的改变,对于中国图书“走出去”,无疑是一大幸事。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逐步加快,我们期待着政府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地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真正成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最大支柱和动力。
      
      借用外国人的智慧来“营销”中国
      
      在借用外国人的智慧加快中国图书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画册)为外宣书目树立了一个典范。这本书出版已有四年多了,但是直到今天仍有外国朋友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驻外使领馆索要这本书。有的外国公司将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培训教材发给学员。
      翻开这本书,一股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传统的五行概念,独具中国哲学理念。而在这里,都演绎成可视的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现象。
      比如说一个“水”字,从蓝色的地球上显现的汉字书法“水”――到西双版纳泼水节――抗洪救灾;一个“木”字,从中国独有的乐器二胡到中国南方的竹林,一直到今天留在村委会选举现场的一片木凳;一个“火”字,从红红火火的村寨唢呐到钢花飞溅的炼钢炉,再到霞光万丈的丝绸之路的火焰山……纯正传统的中国文化演绎出现代生活,真使人扼腕叹绝。
      吴伟介绍说:“(这本书)我们整整做了一年,当时,因为龙安志先生刚刚完成《中国的世纪》的出版,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加之其久居中国,对中国的理解和了解也非同一般。因此,选择他成为《中国》的编撰者就顺理成章。因为他最初的构想就很生动,比如有石、有风、有灵、有光、有木等等,我们就此请中外专家论证,最终确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一具有独特中国概念的架构,主体架构一经确认,其他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外国人写中国的事情,又要把中国的事情站在一个与她的实力相应的平台上去展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换句话说,孤掌难鸣。
      当我们采访龙安志先生时,他说:“金、木、水、火、土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实也是非常现代的科学,只不过我们用了正确的方法,把这些自然科学中的现象古为今用。和国务院新闻办的合作,他们没有像那种传统的做法来束缚我的思路,比如传统中是会死板的,给这些外国人一大堆资料,把我们当作一个翻译或者研究者。我回头看一看,在合作的过程中,我的合作者(《中国》画册主编郭长建,执行主编吴伟)努力地让我走出传统模式,走向一个创造空间,他们是在调动我的智慧。”
      中国人的思维和外国人的认知相结合,寻找最好的契合点,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用吴伟的话来说:讨论会就不知道开了多少次,刚开始几次都是在讨论架构问题,从刚开始龙安志想到的“风”、“石”、“林”等物质,直到大家定下来金木水火土,以中国的五行作为架构,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哲学逐步理解的过程。用龙安志的话说,的确,从汉字出发,才能从这些树杈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从金木水火土出发,才能找到中国文化源头的钥匙。
      于是才有了他(龙安志)把“中国立场”和“国际表述”结合得非常完美的结果。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说的都是“中国事”,却选择了外国人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
      不久后,山西外宣办出了一本《平遥古城》画册,它借鉴了《中国》画册的模式。吴伟说:“这种做法也不错,我们的成功产品就是要有示范效应,你效仿过来效仿过去,也是会前进的。每一个作品都有点进步,慢慢的,进步就大了。” 做出优秀的外宣书籍,让各地的外宣干部有所参照,这大概也是国务院新闻办三局的初衷所在吧。
      画册做得好不好,得让读者说了算。拿着《中国》画册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荐书目》,记者随即采访了外文局《今日中国》(英文版)和《北京周报》的两位外国专家。
      罗秋灵是《今日中国》英文部的外国专家,她说着一口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对于《对外大传播》让她点评画册,她很是费解。当记者解释来意后,她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了画册后,表情很诧异地说 :“你的眼睛和我的眼睛是一样的,难道你不觉得它(画册)美吗?”于是她将自己的赞美毫不吝啬地给了这本画册,她说,画册中的图片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体现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不同生活状态,像“水”这一章节中,人们吃的饺子、景色优美的南方水城、1998年“抗洪”场面……“水”就包括了那么多的方面。
      “以前我在英国学习中文时,看到的书都是写中国的历史的,而这本画册里介绍了中国城市的生活,进步的城市生活。而且,金、木、水、火、土是所谓的五行,有中国的哲学在里面。我很喜欢这本书,这里面有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国最珍贵的动物――熊猫,还有竹子,它对中国特别有意义,有艺术价值,能盖房子,做家具,做筷子……既有历史感的文物,也有当代的生活。像这个。”罗秋灵指着一张美猴王的图片,“大部分西方国家的人都知道它,因为一部电视剧。”“《西游记》?”“对。这些老的、新的图片加深了对中国的印象。”
      而另一位西班牙语专家Erin Conway也翻看了这本画册,这位美丽的外国女士十分细心,将记者带来的《中国》画册粗粗一翻便看出好几处问题,有的是英文单词的空格不对,有的是单词后面的‘S’的,用的是中文输入中的全角。不过,对于画册,她觉得选题很好,图片也不错,尤其是选用的图片有冲击力,色彩也很鲜明。她说:“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但是有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很遗憾。”
      
      感动了一个民族的画册
      
      在我们“走出去”的历程中,外宣干部都有一种体会,就是还不容易把握到底什么样的外宣品能被外国读者欢迎。那么,有一本书不容错过,那就是《犹太人在中国》。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已经成为“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范例。
      打开《犹太人在中国》画册,无论是摄于1923年代犹太人经营的几十年的油坊,还是同时代犹太人在上海创办的照相馆。无论是载满犹太难民的卡车,还是位于上海华德路专为犹太难民建立的医院,或者是犹太人漫画家弗里德里希・希夫的漫画“我爱中国人”, 一幅幅照片,带着对历史的记忆,带着黑白影像,传达出那段历史带给人特有的震撼。
      记者曾参加了一次由黑龙江社科院与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共同举办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后,近百名来自以色列、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犹太人研究学者和原居中国犹太人在凉爽的秋风中参观了哈尔滨皇山犹太人公墓,拜谒祖先。在低矮的果树掩映的墓地里,不时,有“找到了”、“找到了”的声音传来,中方人员奔走相告着,为沉睡地下的人们终于等来了亲人而高兴。出生于哈尔滨的林恩・M・斯特劳斯女士今年已经50多岁了,她来自美国芝加哥,陪同年已82岁的父母来到哈尔滨皇山犹太人公墓,找到了祖母、祖父、外祖母、外祖父等5个亲人的墓位。
      为了告诉世人这段历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出版了画册《犹太人在中国》。2002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问美国,中国驻美使领馆向美国各界名流赠送这本画册,此书在美国引起轰动。同时,在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许多国家,这本画册也受到了热烈欢迎。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曾说,就是这样一本画册打动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以中友好协会会长考夫曼将画册放在他办公室最醒目处,并一再赞扬画册为增进中犹两个民族和中以两个国家的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色列副总理奥尔默特看到画册中他父亲的照片时非常激动,表示要十分珍惜中犹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看到画册后表示:“犹太人在中国的开封等地和平居住了数百年,中国也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不存在对犹太人迫害的国家之一,并为寻求庇护的犹太难民提供无私的人道援助。”
      以色列驻华使馆新闻官夏杰逸看到画册后激动地表示,当年中国人民在艰难而危险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向苦难的犹太人伸出援助之手,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犹太人的生命,表现出高度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应当让世人知道,中国人民是犹太民族心目中的英雄。
      目前,关于犹太人在中国的画册,中国共出版有《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天津》、《犹太人在哈尔滨》等,由这三本画册合并的《犹太人在中国》修订版也已出版,并在上海召开了首发式。
      我们希望中国图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树立一些典范,通过品牌化运作,为增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为图书真正能向我们的对象国靠岸。
      新的世纪,中国的出版业再一次踏上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征程,在这条路上,我们信心百倍,我们要拿出足够的热情和气魄,舒展胸襟,拥抱世界!
      (感谢“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活动的策划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述笑先生对此文的贡献。)
      
      责编:周 瑾

    推荐访问:架起 沟通 出版 图书出版,架起沟通的桥 图书出版流程 图书出版公司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