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的影响] 生产性劳动

    时间:2020-03-29 07:23: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体面劳动生产性即体面劳动对劳动者所带来的经济回报特性,其衡量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中国的实证数据表明,GDP总体上可以促进体面劳动生产性绝对指标提高,但对相对指标作用不显著。因此,为了全面促进实现体面劳动的生产性,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经济与社会政策措施,包括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以及集体谈判制度等。�
      关键词:GDP;体面劳动;生产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086-05
      ��
      
       一、引 言�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理念得到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并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热点。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于2008年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并于2009年由联合国正式公布[1]。目前,这套指标体系已由国际劳工组织分别成功地运用于对巴西[2]、坦桑尼亚[3]及奥地利[4]等国体面劳动简况的研究与评价,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体面劳动的生产性指标是体面劳动的重要指标。这里,“生产性”一词译自英文单词“Productive”[5]。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文献,简单地说,体面劳动的生产性就是体面劳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特性[6]。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当今世界,劳动既是人们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和体现,更是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体面劳动生产性不仅是体面劳动的重要属性,而且它代表了现代市场社会所赖以运转的一种关键性的动力机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体面劳动的生产性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体面劳动衡量指标[1]共11类,其中体面劳动生产性衡量指标,即“足够的收入与生产性的工作”指标,紧随于体面劳动第一类指标“就业机会”之后,为第二类指标。生产性衡量指标下列了7个定量指标(其中2个主要指标,5个附加指标)和1个定性指标。其中2个“主要指标”是:有工作的贫困者(亦称“工作穷人”,指家庭收入处于联合国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有工作的人员数)、低工资率(指小时工资在中位工资的2/3以下的人数所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5个附加指标是:选择行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平均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去除CPI影响)、最低工资相当于中位数工资的百分比、制造业工资指数(以某一年为基数)、就业者近期(比如过去一年或过去四周等)接受在岗培训情况等,最后一个指标是法律指标:关于最低工资的法律规定。显然,体面劳动生产性衡量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劳动者收入平均水平的指标,称为绝对指标,如选择行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制造业工资指数和就业者近期接受在岗培训情况等;另一类是反映劳动者收入的分配结构的指标,即衡量劳动工资不平等程度的指标,称为相对指标,如低工资率、最低工资相当于中位数工资的百分比和有工作的贫困者等。1999年国际劳工局长报告中明确强调:体面劳动是“所有人的体面劳动”[5]。为此,既要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又要改善居民收入的分配状况,缩小收入差距,以更好地实现体面劳动。可见,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这两个方面,都是体面劳动生产性的重要衡量标准,缺一不可。�
      GDP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状况,因此,研究GDP与体面劳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地位的关系。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GDP与体面劳动生产性的关系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已有所涉及。但是因为体面劳动衡量指标刚刚面世不久,所以就GDP与体面劳动衡量指标的关系的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中国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目前官方统计报表中,关于体面劳动生产性的许多测量数据是很难获得的。为此,本文采用一些替代指标对体面劳动的生产性随GDP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由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仅仅是对“变化趋势”的研究,所以这种“指标替代”不会影响研究结论。�
      1.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绝对指标的影响�
      经验表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其变化趋势与体面劳动生产性的绝对指标即“选择行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制造业工资指数、就业者近期接受在岗培训情况”等是基本一致的。这是因为,所有这些指标都受制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所以虽然其变化的幅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变化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很容易获得,因此,这里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及其指数为代表分析体面劳动生产性的绝对指标变化趋势。�
      首先,直观上看,更高的GDP应该意味着更高的工资收入。为验明二者之间的统计关系,我们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1990―2009年面板数据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人均GDP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有单向因果关系,是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差异的单向Granger原因。��
      �
      下面,我们来考察人均GDP的工资增长效应。同样,直观上看,更高的人均GDP增长率应该对应更高的工资增长率。以中国31省区历年数据的人均GDP增长率及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增长率分别为横坐标与纵坐标,得到散点图如图2所示。图2中显示,拟合线斜率为正,说明总体上看人均GDP的增长率带来了正的工资增长率,但是斜率小于1,说明工资增长率不如GDP增长率大。中国这一数字(工资弹性)为0.38,远小于国际劳工组织所公布的世界平均水平0.77[8]。此外,这一拟合线的拟合优度仅为0.03,说明人均GDP的工资增长效应波动较大,无固定的比例关系,GDP工资增长效应从地区维度看具有不稳定性,0.38这个数字仅表示“算术平均值”。��
      ��
      最后,如果把全国当作一个整体,考察工资弹性的时间动态特性,结果如图3所示。我们看到工资弹性是随着时间波动的,GDP工资增长效应在时间维度上也不稳定。中国工资弹性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小幅波动后开始上升,于2001年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回复到1附近波动。这里需再次强调,这只是以在岗职工工资为统计数据的结果。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就业者,中国整体工资弹性是低于这个数值的。��
      
      2.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相对指标的影响�
      有工作的贫困者、低工资率、最低工资相当于中位数工资的百分比这三个指标是体面劳动生产性相对指标,其中前两个是主要指标,最后一个是附加指标。本文采用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作为劳动收入的替代指标,以此近似反映中国体面劳动生产性的相对指标变化趋势概貌。当然,基尼系数与劳动收入分布状况不尽一致。因此,这里我们先来推导用基尼系数变动代表劳动收入差距变动的条件。�
      首先,不妨假定居民收入中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在各收入群体中大致相同,即若统计数据中劳动收入占比大意味着全国居民中绝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劳动收入占比也较大。因此若基尼系数随GDP变化的规律由函数GINI=f(GDP)表示,劳动收入随GDP变化规律由函数INCOME�L=g(GDP)表示,令AVGDP为人均GDP,TI为社会总收入,INCOME为所选群体的总收入,c为所选群体劳动收入占本群体总收入的比例系数,INCOME��L�为其劳动收入,则有:�
      ln(INCOME�L)=ln(c×INCOME)�=lnGINI+ln(c×TI) (1)�
      两边取微分得:�
      
      d(lnINCOME�L)d(lnGINI)>0 � �
      d(ln(c×TI))>-d(lnGINI), ( 当 d(lnGINI)>0))�
      d(ln(c×TI))[9]及《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收入数据,上述(2)式很容易验证,因篇幅所限,具体过程此处从略。�
      由式(2)可知,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劳动收入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据此,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可以作为劳动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较好替代指标。�
      图4中,中国人均GDP呈现出较稳定的增长趋势,而基尼系数在大致呈增长态势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图5及表2则显示,基尼系数的变化率与人均GDP的变化率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仅为0.004,且回归结果不显著,拟合效果很差。这些数据说明,人均GDP增长不能成为GINI系数变动的原因,从而也不是中国劳动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的有效性,这里以《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纯收入”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比变化率代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率。图6显示,人均GDP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城乡收入差距则呈不稳定的态势,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两者相关性很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系数及回归方程整体不显著,如表3所示。
      �
      经济发展程度是否与收入差距存在着某种一致性,是我国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之一。学者往往用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作为反对干预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依据。库兹涅兹描述了工业化期间收入不平等先加剧后又趋于稳定的现象[10]。不过库兹涅兹从未亲自说工业化后期收入均等化的趋势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认为这是由于工业化后期劳动阶级政治力量得到加强后通过立法干预和政治决策才使其收入上升。同时,库兹涅兹曲线描述的是“收入”而不仅仅是“劳动收入”的变化规律,而收入与劳动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各国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区别各国情况分别加以验证。因此,库兹涅兹曲线并不能说明GDP加剧了劳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与本文并不矛盾。�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GDP增长的确促进了体面劳动生产性绝对指标的提高,但是GDP的工资增长效应不稳定,同时,GDP对体面劳动的相对指标无明显作用。因此GDP增长并不自然意味着体面劳动生产性的上升。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体面的劳动,从而也不一定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果GDP带来绝对指标提高的同时,社会其它方面的原因导致体面劳动相对指标下降的话,体面劳动生产性整体上完全可能下降,从而有可能表面上看来好像GDP的上升反而带来体面劳动的受损。因此,要全面实现体面劳动的生产性,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政策措施,把体面劳动政策与其它政治经济等各种政策措施结合起来。本文认为,当前,应重点落实好以下两项措施:�
      1.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确保体面劳动工资底线�
      本文分析表明,GDP的提高对促进体面劳动生产性的相对指标作用不明显。因此,为了达成“让所有人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应该注意保障低劳动收入者的体面劳动,有效提高体面劳动生产性的相对指标。不过,最低工资与社保资助是不同的。最低工资既要考虑工人及其家庭生活情况,也要考虑雇主的利益,更要考虑对就业的影响。要使最低工资制度达到最好的效果,关键是要加强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此外,最低工资制度应该与集体谈判制度互相配合进行,不能以最低工资制度代替集体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对于正确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最低工资标准一旦确立,就应由政府相关机构或执法部门监督执行。�
      2.实施集体谈判制度,促进政府、企业与工人三方良好沟通�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在岗职工工资弹性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反映出工资的调整机制不够健全,这显然会影响经济发展成果在雇主、工人与国家三方合理分配,影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引发劳动工资争议。集体谈判可以有效地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是政府、企业和工人等三方协调的良好方式,不但有利于工资调整机制的完善,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本文的研究再一次证实,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推进实现体面劳动的生产性,让发展成果为劳动群众公平共享,实现社会正义,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 ILO.Employment� Sector.Guide to the New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Employment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Full set of Decent Work Indicators[R].Geneva:ILO,2009.�
      �[2]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Brazil[R].Geneva and Brasilia: ILO, 2009.�
      �[3]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 Tanzania (mainland)�[R].�Dar es Salaam and Geneva: ILO, 2010.�
      �[4] ILO.�Decent Work Country Profile Austria�[R].�Geneva: ILO, 2009.�
      �[5] ILO.� Decent 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R].� Geneva:ILO,1999.�
      �[6] ILO.�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 Discussion Paper for the Tripartite Meeting of Experts on the Measurement of Decent Work �[R].�Geneva:ILO,2008.�
      [7]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2.�
      [8] 国际劳工局.2008/09全球工资报告:最低工资与集体谈判,工资确定机制政策的一致性[R].国际劳工组织,2008.28.�
      [9] 张车伟.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 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24-35.�
      [10] 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
      
      
      THE EFFECT OF GDP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ECENT WORK:�EVIDENCE FROM CHINA
      
      ��
      CAO Zhaowen
      ��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School of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
      Abstract:Productive decent work brings workers enough income.Its indica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measures the absolute level of workers’ salary, the other measures the relative level of it, both of great importance.The GDP managed to promote the absolute indicators while could not promote the relative ones, and thus made it necessary for us to employ multiple policies in order to achieve decent work productivity, including minimum wage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etc.省略

    推荐访问:体面 劳动 影响 GDP对体面劳动生产性的影响 体面劳动 体面劳动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