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辛格瑞拉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群体形象]

    时间:2020-03-24 07:20: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基于当代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从影响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格女性创作观的真实女性人物原型入手,对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群体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原型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但都属背景人物,都处于社会或家庭的次要地位,且大部分都处于压抑和封闭之中。同时,本文也总结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两类女性形象,批判了他深受犹太文化影响而略显片面的女性创作观。
      关键词: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I・B・辛格 女性群体形象 从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荣获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是继桑・贝娄(Saul Bellow)之后的又一位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波兰莱昂辛小镇里的一个犹太拉比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实的犹太教信徒。幼年时的辛格,曾在犹太教神学院里学习过。1914年的一天,哥哥乔舒亚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送给辛格阅读。小说中所弥漫的孤独、人性丑恶以及罪恶等情愫,令年幼的辛格感到震撼,从此立志成为一名作家。15岁时,辛格开始用希伯来文写诗和短篇故事。1935年,他在哥哥乔舒亚的帮助下移居美国,在美国犹太人创办的《前进》报社任编辑,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辛格属多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0)、《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庄园》(1967)、《产业》(1969)、《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肖莎》(1978);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和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卡夫卡的朋友和其他故事》(1970)等。辛格的作品情节生动,文笔清新简洁,主要描写波兰犹太人旧日的遭遇和当今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在保存古老的犹太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二 当代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新女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接着波及到欧洲并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基于性别的思潮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冲击力很大,颠覆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观念。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中,它表现为菲勒斯中心主义或男性中心主义或父权制中心文化。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向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挑战,质疑父权制文化建构的“真理”、“常规”,反思父权制中心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的病态思维,争取构建一个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社会。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长期以来,妇女一直遭受着父权制中心文化的压迫,被确定为“他者”、“第二性”。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特・米勒认为,“女人”是天生的,而“女性”则是父权制社会强加、炮制的。在其名著《性政治》中,她指出:男士应该具有“侵略性”、“主动”、“勇敢”、“意志坚强”等品质,而女士们应该具有“温顺”、“被动”、“怯弱”、“多愁善感”等这些性别规范,长期以来已被社会接受为天经地义,但这实质上无非是男权主义压抑、控制女性的结果,本身是不公平的,这是男权中心主义在作祟。她鼓励女性通过建构女性话语、开展女性批评来挑战、颠覆、解构男性文化霸权,以达到谋求自身解放的目的。
       三 辛格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原型分析
       1 崇尚理性和睿智的母亲。辛格的母亲巴斯舍芭出生于一个犹太拉比世家,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使青年时期的她因学识渊博和睿智而闻名乡邻。巴斯舍芭是一个十足的富有知性的怀疑者、焦虑者和喜欢发脾气的人,常常与丈夫在家里就宗教事宜发生争执。由于婚前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巴斯舍芭不但能阅读用希伯来文写的《塔木德》,背诵《圣经》,甚至还写了一部个人自传。这对当时的犹太妇女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此外,巴斯舍芭也是一位善良和贤惠的妻子,还很会讲故事。童年时代的辛格常常趴在母亲的膝盖上,聆听母亲讲述的一些儿童故事。母亲对辛格的人格历练和成长影响很大。母亲巴斯舍芭自然也成为了他作品中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原型:性格刚毅,内心强大,独立性强、睿智和知性的女性形象。
       2 性情多变、古怪精灵的姐姐。辛格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姐姐欣德・埃斯特生性古怪、任性,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的亢奋之中。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是赞不绝口,反之则怨声载道,哭闹纠缠不休。姐姐神经质般的性格给幼年的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她却有着让人为之震惊的写作天赋。辛格后来将她誉为全家的“第一朵文学火花”。1935年,姐姐欣德的自传体小说《德波拉》在华沙出版,随后被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据说,辛格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雷的撒旦》中所塑造的犹太女宗教狂热者莉切尔就是以姐姐为原型的。
       3 偏执的情人和坚守政治信仰激进的妻子。影响辛格作品的女性创作观,也令辛格终生难忘、爱恨交加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女房东,比他年长十多岁的吉娜・哈尔布斯塔克;另一个是他的妻子卢尼娅。吉娜历经三次婚姻失败的打击,使她变得凡事都竭斯底里,偏执狂躁。她过激的疯狂的言行,令辛格对她的爱意日渐变得忧虑和却步,也渐渐消磨殆尽,后来辛格决定与之断绝来往。辛格的妻子卢尼娅,两人虽没有依照犹太习俗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以夫妻相称。卢尼娅精力旺盛,情绪变化多端,个性要强。她在政治上也十分激进,经常因政治观点差异,跟辛格争吵不休。卢尼娅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为之四处奔走游动,辛格也因此曾被牵连而被送入监狱。1935年,他决定离开卢尼娅,听从哥哥乔舒亚的劝告,从波兰华沙移居到美国纽约定居,自此开始了他在美国的生活和创作;卢尼娅则带着儿子奔赴前苏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卢尼娅的一段失败的婚姻生活,让辛格终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信仰产生疑虑和敌视。
       四 辛格作品中的犹太女性群体形象
       在男性霸权文化视域中,女人们总是被置于边缘地位。她们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和伦理观念,都得屈从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犹太女人的地位由于受传统的犹太文化所界定,更是一文不名。在传统的犹太文化中,女人的主要社会角色被定位为妻子、母亲和家庭事务的操持者;并且不鼓励女人们去接受高等教育和追求宗教信仰,因为那样会影响她们去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在犹太文化中,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反叛权威的本性,因此,一个人能接受并依照别人的命令,选择去行事就是一种美德。能屈从于命令、勇挑重担和履行职责,对犹太人来说,是一种独享的特权。根据犹太律法,男人和女人在做祈祷时也必须分开,通常用一堵墙或一层布帘而相互隔离,女人们总被置于孤立、从属、次要的境地。总的来说,犹太人的群体形象是归属感缺失,被流浪放逐,为寻找避身之所的长途跋涉的苦旅人,被置于主流文化的边缘;而犹太女性们则被犹太文化边缘化,因此,不言而喻地要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深受犹太文化影响。虽明显带有妇女运动的烙印,但却显现出了犹太女性的身份确认和发展、转变历程:从传承犹太文化的传统女性,到对理想生活追随者,最后再发展到变成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并不很多,但大多数为背景人物,都处于社会或家庭次要地位,多半都处于压抑、封闭、抑郁的状态之中。
       在辛格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个性迥异,命运多舛,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如《肖莎》中的肖莎,《格雷的撒旦》中的莉切尔,《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玛格达,《奴隶》中的旺达,《哈德逊河上的阴影》中的安娜等。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或是深受犹太男主人公所喜爱的传统犹太文化传承者;或因遭受犹太宗教迫害感到压抑和抑郁而自杀者;或由于在“二战”中深受战争创伤,导致精神迷惘,无疾而终者。从这些形象可以看出辛格的女性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犹太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深感同情;另一方面,因受传统宗教和犹太文化的影响,他还残存着对犹太女性的一些偏见。
       1 辛格理想的女性人物形象:犹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在辛格看来,爱情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最美好的情感。而具有政治信仰,独立不羁、性情偏执急躁的女性,是辛格所极力排斥和反感的。尽管她们在谈情说爱时也有温柔浪漫的一面,但是她们因为持有强烈的政治信仰而无法真正去体验男女之间的柔情蜜意。因为每当信仰与亲情、信仰与爱情出现冲突的时候,她们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这对辛格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这类形象足以看出,辛格的妻子卢尼娅对他的伤害和影响至深。
       依据辛格的众多作品来看,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集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女性。这类女性往往是性格刚烈,内心强大,爱憎分明,但又能较好地保持犹太传统礼教。如《敌人,一个爱情的故事》中的塔玛拉,《奴隶》中的女主人公旺达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女性形象无论从个性、处世态度以及犹太女人身份等方面,常常都能或多或少地让辛格想起“过去”的时光和情愫;第二类理想女性,事实上也与“过去”有关。在辛格看来,这类女性似乎应该具有温顺、忠贞、单纯、善解人意、身材娇小和惹人爱怜等特性。她们虽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但却没有受到“玷污”。同时,她们最好还要独立而洒脱,集各种能力和身份于一身。她们能激活辛格记忆复苏的不是战争的血性杀戮和人性的扭曲变形,而更多地是唤起他对流失的过去和传统宗法社会的眷恋。这类女性形象只是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较多地出现过,如《肖莎》中的肖莎。据辛格介绍说,肖莎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是他按照童年时代的女友肖莎刻画出来的。在辛格看来,童年时代的肖莎是一位有欣赏品位,善解人意、宽容善良和近乎完美的人。她生活在一个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古老乡镇。作品中的男主人公艾伦・格雷丁格,即辛格本人,在分别二十年后再见到她时,完全震惊于她的相貌――她长得仍然像一个小女孩,不仅如此,她的着装扮相、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还都停留在二十年前。肖莎对童年趣事的追忆和对艰辛生活的述说,更加深了辛格对她的怜惜与疼爱。
       辛格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两类美好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投入了全部的创作热情,使她们成为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美丽的梦幻。应该说,辛格这份感情的产生,并不是出于一般男女之间的世俗情感或文人雅士的怜香惜玉,而更多是缘于他对自己同胞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往事的深刻眷恋。
       2 陪衬和救赎男性的女性群体形象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看上去好像是男性的附庸品,但事实上她们会以各自不同的行事方式,去佐证、陪衬和支持,甚至改变着男性世界。大多数情况下,辛格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半是积极向上的,即她们总是全力以赴地愿意去支持和帮助男性,而不是试图去否定和毁灭他们。辛格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女性身上,都具备与生俱来的“拯救”力量。她们以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忠实和对其所遭受苦难的珍惜方式,帮助男主人公在危急时刻想起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并从中汲取良知和悔过的源泉。
       五 小结
       纵观辛格的作品可以看出,辛格对女性人物的诸如端庄、忠贞品行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作为文学家的辛格,他在塑造、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多是从男性主义立场出发,而很少考虑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要求和感受。由此可见,辛格在创作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他对待女性的认识和探讨还停留在传统犹太人的认识水准上,即女性应该处于从属的地位,她们只有服侍好男人的义务,管理好家庭事物而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从当代女权主义批判的角度来看,这些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乔国强:《辛格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杨道云,女,1971―,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女权主义 犹太 笔下 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看辛格笔下的犹太女性群体形象 女权主义批评 关于女权主义的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