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重读现代图像艺术形式之美】艺术形式美的内涵以及创造规律

    时间:2020-03-13 07:27: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视觉图像领域,最初的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均衡、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到了近代,被普遍接受的美的准则则比较倾向于意蕴、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表现。由此,我们看到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在美的领域里,并没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法则和一成不变的客观规律。现代性的图像艺术作品,已经放弃了“美丽”的外表,对于真实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形式的追求超越了对美的追求。在它担负起反思当代社会的责任时,形式之美又一次成为了被艺术引领的一方。
      关键词:现代艺术;图像艺术;艺术作品;形式;审美;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23-02
      一、艺术与美
      艺术与美,并不是合二为一的。
      关于“美”的概念,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命题。美,仿佛无处不在:一处风景、一件服饰、一串珠宝、一幅名画……处处传递出“美”的含义。美,与实用或者非实用无关,而只是人们从物象中抽象出来的赏心悦目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要问什么是美?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出一个公认对“美”的定义。
      在视觉图像领域,最初的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均衡、和谐等观念分不开的。到了近代,被普遍接受的美的准则则比较倾向于意蕴、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表现。由此,我们看到美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在美的领域里,并没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法则和一成不变的客观规律。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美之所以为美,是人的主观认识,所谓“各美其美”,美是主观的和相对的。
      关于什么是“艺术”,也是自古难定的概念。从图像艺术来说,原始人类的洞窟壁画、用于宗教宣传的天顶画和羊皮书插图、敦煌佛教壁画、国画和油画……都是艺术家族的成员。人类的先民在创造图像时或者出于图腾崇拜,或者由于宗教之需,而并非将其视为艺术。今天留传下来的艺术品大部分都是为了实用而制作的,直到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家们才提出要摒弃艺术中的文学性,“为艺术而艺术”。所以,李泽厚说:“就整体看,从古到今,可以说并没有所谓纯粹的所谓艺术品,艺术总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纠缠在一起,总与各种物质的(如居住、使用)或精神的(如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需求、内容相关联”。
      这样看来,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美与艺术应当是各行其道、各司其职的。然而,美与艺术又不可分离。
      先民绘制的图腾、壁画并非为了艺术,但是他们将美的概念留在了作品里面。今天,这些作品已经脱离了实用价值,但是人们视之为艺术,也领略了其中之美。在这里,美造就了艺术。
      有些时候,艺术引领了美。当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发出一声“一个人必须为自己创造一种视觉”时,之前古典艺术理想的“经典主义美”就在这呐喊声中被击得粉碎。塞尚的精神引导许多艺术家开始寻找美的新标准的艺术征程。一时间,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等,流派之多令人应接不暇。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说:“艺术,没有现实的再现,没有技术上的装模作样,惟有给人异常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艺术基本原理的复归,是视觉艺术伟大传统之复归,这个原理、传统就是以创造有意味的形式为艺术至高无上的目的。”这时,艺术已经自觉地寻求一种多样的美,美在此时已经突破了“美丽”的范畴。
      二、现代艺术与社会
      在过去,在商品经济尚未成熟前的遥远年代,“艺术”和“生活”是浑为一体的。在那“美好的过去”,艺术不存在于美术馆、文化中心、画廊。没有“传统与现代”、“形式与本质”、“东方与西方”的问题。更没有“号数”、“抽成”、“材料费与心血费”问题。艺术就像阳光、空气一样,“了无痕迹”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各个角落。
      在艺术因为人类的“进化”,而自人类的生活中逐渐褪去的同时,专业化分工亦使艺术一再进化而趋于精致。在千万年来的整合之后,现代的“商品经济”模式,已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商品经济模式的运作领域,已超越了传统的物质层面的“商品”,即使所谓人类高层精神活动内容中的宗教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乃至于艺术风格、理念,亦无一不可被纳入商品经济模式,得以在现代社会中运行无阻。
      在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传统的艺术创作的源泉,将不可避免地趋向于不适应现实与不安于位的批判和揭露。因为在这种商品经济模式足以统驭一切人类活动的情况下,一切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内容被一再的“商品化”,以利于商品经济模式运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艺术作为人类对现实的认识的反映,就必然对现实中商品经济统御下一切活动做出反思。
      因此艺术不仅必须揭露那些杜撰的真实与虚构的现实,也承担着暴露大众文化的物化所导致的人文危机的责任,成为当代哲学的人文反思中最具威力的且最主要的中介。就艺术形式来说,我们发现,作为纯粹声调的音乐,不必像造型艺术或文学,在形式变迁的过渡进程上,存在必然的暧昧与挣扎。例如,20世纪初,荀百克以截然不同于过往的音乐形式的破碎旋律,突显现代性音乐的特质,其折射现实社会的敏锐性与暴烈性,就好像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来得令人惊心动魄、措手不及。
      音乐特有的精确、尖锐与纯粹的性格,的确没有其他的艺术媒质可以比拟。造型艺术、文学与诗,必须牵涉到材料适应的因素、材料的特色,尤其是质感及繁复技巧的应用,使这些艺术表现凌越了原有的本质领域,其形态、质材、技巧手法,也因为形式自治产生无法撤消的依赖性,而限制了对现实社会的机动。所以我们在近代的文艺演进史及音乐发展史里头,可以读出彼此剧烈的差异。
      我们看到,整个造型艺术在形式解放上艰辛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也看到19世纪一些伟大的诗人,如象征主义的韩波、马拉梅,魏仑,浪漫主义的雨果、拉马丁、维尼等,形式的缠缚,使得辐射力和现实性大大的减弱。显然,美学愈是始终不渝的、一贯的、形式的与深奥的,其附应力及涵盖力就相对地愈为薄弱。
      就图像艺术而言,它是艺术的焦点,它包含了重要的艺术语言,因为图像是引发想象力和意向的元素。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发展起来,图像经历了纯粹的形式主义,以及之后的波普艺术,现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前卫和超前卫艺术。所有这些艺术历程,正如列维-史特劳斯所说:“我求诸艺术助我逃离人类社会,让我能够进入另一个国度。”但这又并非逃避,亦非逃离现实,反而是尝试把自己引入另一个空间,打开一个看来被堵塞的缺口,而得以开阔视野,展现一个有分别的、绵长而非正面的弯曲外观。由此艺术绕过事物的正面,从背后进行观察。
      所以技术家努力打开这些缺口,以期把影像带进弯曲的表面内。这意味着除了绕圈之外还要渗透。艺术正是这些行动的实践,透过不同的图像的障碍,构成思想技术库,让艺术家和世俗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层关系的推动,肯定是一桩 矛盾繁复的行为,一种引入思绪的渴望,以及跨越存在主义与身份之间的错综复杂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图像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走得比其他艺术更深远,表现得更丰富。
      三、“重读”图像艺术之“美”
      康德认为,出现在人类面前的现实不是它本来的面目,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特殊方式所认识的模样。我们把握的不是事物本身,只是事物的表象。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本质总是驱使他超越自己和有限的世界,去认识可见世界的背后。
      当代艺术正是这样去认识世界的急先锋。它不再把语言限制在一般沟通的范围内,它不再透过日常的伪饰来传达信息,反而表现出创新和令人难以捉摸的形态。诱惑的诞生,是由于需要在日常的惯例中,打开出路。它是一种惊讶,透过社会交流,来划破平凡的状态。因而当前艺术的任务,是将现实社会中混乱激化的现象,转化成结晶的、自我秩序的艺术世界。换句话说,如果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在发挥影响支配作用,艺术将会走在所有思想运动、社会运动萌发的前端,扮演着最初的、革命的、颠覆的启蒙性前卫角色。
      谢林用变化的神性观点去看待艺术,它是“一种必然的,从绝对中直接流出的现象”,是神性“唯一而永恒的启示”。而且它使神性在世上的自然和精神这两种表现形式分离的直线在这里相交而超越它们。艺术作品是人类自由最精致的行为,因此也是精神世界的极致,同时它又具有物质的形态,因此它也分有自然的必然性。“艺术之为哲学家的最高形式,因为它为哲学家打开了最尊贵的门,将在自然与历史中被分离者一同融化在永恒而原初的一体”。抛开谢林的神性观点,他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的崇高地位,实际上也提出了艺术是人类精神对自然的认识,同时又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
      根据美学家普遍的看法,以沉思升华为主体的艺术作品,仅能够透过作品的方式来了解其自身,通常经不起现实社会真实内容的质对、探勘与查核。追随既往意识形态所形成的预设性作品,不仅找不到时空可归纳的现象位置,且其自我深掘、自我精致的有机语言,也只局囿于被授予内情奥义的人才有可能理解。当艺术摆脱这些惯性的服从,重筑鲜活、新颖的理念时,才有深入现实社会真实内容的可能,进而于作品中取得比作品自身的爽直、朴实更深邃光芒的事物。
      阿多诺以认识蝙蝠的简单例子,譬喻艺术的现实性。他说,想知道蝙蝠的美的人,须先知道蝙蝠长的是什么样子,它不仅涉及到一种有翅膀的动物,且是化妆舞会里常被使用的服装造型,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明天,你得亲自去看蝙蝠。
      图像艺术作品由于其遵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而仿佛显得生气勃勃――它所表现的事物已为过去所确认。由于其价值的依据源于已被公认的、可以意识到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有迹可循地参与、回应。像这样的创作或审美心态,大致不会和往昔历史既存的审美反应所呈现的大同小异的意识形态,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那种如我们在看一件作品时,因为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与我们脑中萦绕不去的存在于历史的审美意识形态不再契合,因而就此判断他是平庸的、不优秀的那般的思维,在审美上经常犯错误。这种错误是一种常态及普存的现象,这也便是艺术史及思想史必须不断重读的主因。
      思维活动由于惯例及惯性的作祟就会停滞,变成审美白痴。如同欣赏荀白克或史特拉文斯基破碎、逆耳的现代性音乐,因其不再具有优美丰富的旋律节奏,而将其误解为枯燥乏味、平庸黯淡一样。
      现代性的图像艺术作品,已经放弃了“美丽”的外表,对于真实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形式的追求超越了对美的追求。在它担负起反思当代社会的责任时,形式之美又一次成为了被艺术引领的一方。
      (责任编辑:帅慧芳)

    推荐访问:重读 之美 图像 重读现代图像艺术形式之美 重读图像 当代艺术中的图像游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