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天价手稿与沈三白的身后事:身后事

    时间:2020-02-14 07:26: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追补《浮生六记》      2010年12月20日,一份清代的手抄本原件在20分钟里拍出了1325万的天价,据说这是钱泳的手稿,里面有散失170多年的《浮生六记》佚文的一部分,并且,这里面有钓鱼岛归属中国的证明
      
      2010年12月20日,在20分钟里,40多轮加价之后,一槌定音,1325万,一个神秘的买家获得了一份清代的手抄本原件。
      据说它是钱泳的手稿,里面有散失170多年的《浮生六记》佚文的一部分。
      让大众关注的原因是,据说这里面有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铁证。主办方在拍卖前高调宣布,谢绝外国人参与竞拍。他们的宣传资料称:“这是一部证明、宣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古代名人孤本手稿。”
      然而抛开政治话题,这一部分手稿是真是伪,依然未有定论。自从百年前《浮生六记》出版以来,围绕散失两记的寻找、造假和争论从未断绝。
      
      起价10万,无人问津
      
      山西古籍商人彭令,高中学历,一口湖南口音,黑瘦矮小。
      据他说,2005年秋天一个清晨,他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淘书。在故纸堆里,他找到了一个破烂的抄本,题名为《记事珠》。他觉得抄本的字写得不错,就买了下来。
      回家之后,彭令发现书中多处落款“�溪居士钱泳”。钱泳,清代书画家,《履园丛话》的作者。
      《记事珠》中所录,是钱泳的杂记、文钞、草稿与信札底稿。其中有一部分题为《册封琉球国记略》,讲述清朝官员册封琉球国的见闻。
      这些文字并未引起彭令的注意。他只是觉得,如果确实是钱泳所写,那么当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手稿。他请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鉴定,辛看完手稿后,写文章说:“检视此书,满纸涂抹圈改,且在多处留有钱氏署名,其为钱泳手稿,自是了无疑义,毋庸再赘予徵考。”
      后来,彭令将这本书修整,重新装裱为经折装四册。这时候,他还没有发觉自己手里这一份手稿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在此之前,他还将手稿送到北京,参加中国书店的拍卖会,起价10万元,没有人把它买下来。
      彭令仔细研读了手稿之后,发现其中一段涉及钓鱼岛:“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这被认为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与此同时,彭令查阅文献,发现钱泳并未有出使海外的记录,而手稿中抄录了同时代文人沈复的身世,以及《浮生六记》笔记。这是否意味着,钱泳所抄录的琉球国见闻,出自《浮生六记》?
      
      130年前残本重现人间
      
      170多年前,苏州依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丝绸和茶叶贸易繁忙,大大小小的书院散布于城中。某天,在一个偏僻的旧书摊上,一个叫杨引传的读书人翻着成堆泛黄的旧书。
      一本残破的手稿引起了他的注意。
      手稿没有署名。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姓沈字三白。手稿记录的是他和妻子芸娘的生活点滴与情趣,生离死别,缠绵哀感。手稿题名《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然而最后两记缺失。
      书稿中记载,作者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苏州,当时称为长洲。他出身“衣冠之家”,读书但不事科举,习幕经商,也曾卖画为生,浪迹四海。他的表姐陈芸聪慧隽秀,与沈三白两小无猜,年长后结为夫妇。沈与陈芸常常同行同坐,谈诗论文,甚至让妻子穿上自己的衣服一起出游,这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张狂行径。一年七夕,沈三白刻图章二枚,上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各持其一。
      然而他与芸娘的情投意合被公婆认为是沈三白不求上进的原因,芸娘终于不能得到公婆的欢心,夫妻被家庭逐出。患难相守中,芸娘血疾不愈,在嘉庆八年,即公元1803年春夜病死,死前握着沈三白的手,只断续反复说“来生”二字。
      这部手稿写于芸娘病死七年之后,作者当时45岁,依然是个落魄的文人。此后下落不明。
      杨引传带着这份手稿去寻访知情者,但是跑遍了苏州城,没有人知道这部手稿的作者究竟是谁。他给一些朋友看,“皆阅而心醉”。
      1877年,在当时是光绪三年,杨引传决定将这部残缺的书稿出版。他请自己的妹夫、在香港办《循环日报》的晚清思想家王韬作跋,在上海申报馆以活字印刷出版。残本《浮生六记》在流散数十年后终于重现人间。
      一桩民国年间的造假丑闻
      《浮生六记》在文坛引起了轰动。人们感动于沈陈二人缠绵哀感一往情深的故事,又被书中记载的闲情雅趣、名胜趣闻所吸引。自光绪到民国,先后有十六七个版本印行。人们也逐渐搞明白,沈三白的名是一个“复”字。然而缺失的两记,让人们始终抱憾不已。
      1924年,著名学者俞平伯点校《浮生六记》,在北京朴社出版,使这部书更加广为流传。俞平伯所赞赏的是沈三白夫妇二人不拘礼教、率真任情的态度,使这部书染上了“迷眩人的魔力”。
      后来,林语堂将这部书翻译成英文,他在序言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又充满期盼地写道:“我在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倘然有这福分,或可给我们发现。”
      这件事一直有人在做。江苏吴兴人王均卿从光绪末年开始,即苦心孤诣寻找两记散失的文章。20多年的时间过去,他始终一无所获。
      1934年,笃好古学的出版界人士王均卿宣布了一条轰动一时的消息,他终于找到了《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两卷佚文。1935年,王均卿去世,而上海世界书局以他找到的两卷,出版了足本《浮生六记》。
      但是对足本的质疑从未停止。直到1992年,文史学家郑逸梅披露了足本的秘密。
      1934年某一天,王均卿找他,请他模仿沈三白的文笔,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由王均卿出版。“我当时很拘谨,也不愿作伪,所以婉拒了。”郑逸梅在披露文章中写道。
      后来,又有出版界同仁曝光:王均卿自称发现的两记,是请一个叫黄楚香的寒士,依照《使琉球记》炮制而成,书成之后,王付给黄二百大洋。
      这桩造假丑闻从而被彻底揭穿。但是人们并没有泯灭希望,依然期待什么时候散失百年的两记能够被发现。
      
      钓鱼岛疑云
      
      在彭令做出他大胆的猜想之后,他发现的手稿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论是《浮生六记》佚文,还是“钓鱼岛”,都是足以引发轰动的关键词。
      彭令的猜想与研究获得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其中包括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萧相恺,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教授蔡根祥。《记事珠》中抄录的文字,与沈三白的文笔颇为相似,而且沈复曾经去往被称为“中山国”的琉球,因此有《中山记历》一卷。彭令的猜想,确有可能是真的。
      但是也有怀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明清文学专家陈毓罴在其《〈琉球国记略〉非沈复之作考辨》中认为,《册封海国记略》并非《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手笔,“作者很可能是使团中另一位通晓音律的从客”。
      更有民间的研究者指出,彭令公布的佚文,有多处错漏,而且几处描摹文笔,都明显模仿自清代文献《使琉球记》和《中山传信录》。
      譬如所谓佚文对钓鱼岛的描写:“见钓鱼台,形如笔架……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与康熙元年李鼎元出使琉球后所撰《使琉球记》中所记颇为相似。《使琉球记》中说:“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惟时水天一色,舟平而驶。有白鸟无数绕船而送,不知所自来。”研究者据此认为,模仿痕迹非常明显。
      这一场争论仍未平息。而且,质疑者被怀疑有政治目的,即否认这部手稿是“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证据。
      2010年7月,北京明正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对比,认为《记事珠》确为钱泳所写。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也认为,这是手稿真迹,“当代人是造不出来的”。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册封海国记略》作为第五记,收入《浮生六记》新增补本。出版社古籍部主任周绚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收入这一部分,并非肯定它就是沈复的佚文,而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同时书中也收录了1935年出版的五六两卷伪作,供读者比较参考。

    推荐访问:手稿 天价 身后事 天价手稿与沈三白的身后事 天价手稿 沈三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