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网络造句现象初探]现象造句

    时间:2019-04-26 03:16: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合二为一,网民对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有更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热点事件、群体利益博弈事件时有发生。网络造句现象在此背景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就网络造句现象的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造句;特点;原因;公民参与
      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和审视社会的眼睛。其空前发展促成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网络造句现象应运而生。2008年,一句“关我×事,我出来买酱油的”使网络造句运动在广大网民中疯狂流传,并在一次次社会热点事件之后掀起了一阵阵的网络狂欢。
      笔者搜集了2008年至今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造句模板,主要有“李刚体”、“李果体”、“艰难决定体”、“私奔体”、“丹丹体”、“高铁体”、“撑腰体”、“淘宝体”、“当当体”、“蓝精灵体”、“咆哮体”、“凡客体”,“哥×的不是×,是×”、“×,做人不能太×了”、“×,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是×”、“关我×事,我出来买酱油的”[1]等。
      网络造句现象是一种草根文化。每一个造句模板在网民的传播中都被赋予了活生生的现实气息。比如“咆哮体”。其模板形式为:“××你们伤不起!××有木有!”造句如:“办公室上班族你们伤不起!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再如“淘宝体”。造句模板为:“亲,……哦!”郑州交巡警运用“淘宝体”宣传交通安全:“亲,快车道很危险哦!”“亲,红灯伤不起哦!”
      网络造句现象的五个特点
      网络造句行为是网友自发组织的全体网民大联欢,笔者认为它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人群的年轻化。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年龄29岁及以下人群占网民总数的58.1%,39岁及以下人群占到网民总数的81.2%[2]。中国网民总体年龄在39岁以下,因此参与网络造句运动的网友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态势。
      形式的模式化。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琼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模因(meme)”[3]一词。模因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播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meme”一词源于希腊语,指“被模仿的东西”。可见,模因的核心特征是“模仿”。作为被模仿的对象,其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在此基础上,香港理工大学的语言学家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来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他提出,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甚至篇章都可能成为被复制、模仿的模因。作为被模仿对象,每一个网络造句模板都分别是一个语言模因。它们被网民一次次当做模板造句的过程就是它们被复制、模仿的过程。这些语言模因,其格式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网民在对其进行模仿、复制时结构、形式的模式化。
      内容的解构性。一个社会的文化除了主流文化之外,还存在多种非主流文化,即亚文化。因为与主流文化相互对立,所以亚文化具有颠覆、批判主流文化的性质。它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是一种边缘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主张解构权威、去中心化,认为语言、思想等应呈现出个性的、自由的面貌。在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兴起的“大话”文艺思潮更是主张以“戏”字为核心对权威话语、经典文本进行“戏”说、“戏”仿,以一种“游戏化”、“娱乐化”[4]的态度对社会主流文化进行解构、重新解读。
      后现代社会高度商业化,物质、文化产品批量生产,生产、生活节奏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世界的终极关怀却逐渐降低。在后现代文化主义者视野中,为了满足大众娱乐、消遣、商业的需要,任何英雄、责任、使命都可能成为被消遣、被娱乐、被戏说的对象。网络造句现象中网民的很多句子其思想随意、自由,内容诙谐、调侃,充满娱乐性,甚至有些无厘头,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的典型体现。例如“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我爸是李刚”,体现了一些网民对社会官场文化的“戏”说和对经典诗歌文本的重新解读。
      语言的创新性。网络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解放的微型社会,给网民提供了利用其想象力和创新性进行创作的公共空间。网民进行网络造句时,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书面语言的束缚,易于出现新颖的、巧妙的构思,这反映了网络造句行为在语言上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模板本身的语言相对于传统书面语言而言具有创新性。例如:“×,做人不能太×了。”第二个“×”处网民大多填入一个名词成分。现代汉语语法中,“太”[5]是一个程度副词,一般作为定语放在形容词和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定作用,如“太快”、“太傻”。“太”作为程度副词放在“CNN”这种名词之前,按常理来说是一种语法错误。但是在“×,做人不能太×了”这句话的社会背景和网络造句的大环境下,它是有理由成立的。在“太CNN”这一组合中,网民取的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中呈现出的现实态度:偏激和欺瞒。所以“太CNN”实指“太偏激”、“太欺瞒别人”。
      二是网民在利用模板进行造句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创新性。例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与“不要迷恋姐,姐夫会让你流鼻血”、“不要小看妈,妈当年是村花”,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现实的指向性。每一个造句模板都是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的缩影,反映的都是网民对社会的真实体验。比如“撑腰体”(也称为“校长撑腰体”),其背后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声音。从2006年11月南京“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其社会影响恶劣,使多地连续出现老人摔倒后众人围观但无人扶的现象,使老人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首先表态:“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一给力的鼓舞在网民中铺天盖地地传播开来,一时间北邮版、哈工大版、郑大版等校长的相应“承诺”迅速在网上仿造出现,被网友总结为“撑腰体”。本文所提网络造句模板在其形成过程中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笔者在此不再就其社会背景与指向做一一叙述。   网络造句现象产生的三个原因
      网络造句现象的兴起不是偶然现象,它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为网络造句提供了公共交流的平台。这是网络造句现象得以产生的技术条件。网络使不同地域的网民可以在不同时间进行交流、互动,它最大限度地打破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时空障碍,成为草根进行言语、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在Web2.0时代,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信息发布和接受主体,没有某个人控制信息的优越地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每个人在电脑前都是一个匿名的个体,他们有机会挣脱种种权威和规则的束缚,发挥自身的创新、诙谐、煽动等自我优势融入网络交流的大潮中。网络造句运动在初期由一小部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思维敏捷、创意十足的人群发现社会热点话题和网络热点新闻,并将其中的典型话语截取出来,在各大论坛等公共交流空间进行传播。参与造句的网民再在其他网络交流平台与其他网民交流,这样的模仿、传播使得网络造句最终成为大众的狂欢盛宴。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机制为网络造句行为的传播过程提供了可能性。这是网络造句行为得以传播的心理机制。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个人处在人群中时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都有可能对他形成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在其著作《模仿的法则》中提出“模仿”的概念,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指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6]。模仿分为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两种类型。
      网络造句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会快速在网民中蔓延开来,从而越来越多的人群被这种情绪感染,接着采取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行为。在网络群体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也主要是受到暗示机制和感染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以“李刚体”的出现和传播过程为例,“我爸是李刚”这一社会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某些“官二代”的嚣张行为充满愤慨,最初这一情绪驱使少部分网民通过网络造句行为进行谴责和声讨。这一行为在网上出现后,越来越多的网民在这种情绪、行为暗示下自发地进行“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接龙,更有网友将这一造句形式戏称为“李刚体”。可见,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机制是网络造句运动形成的重要原因。
      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为网络造句行为的内容多样性提供了语言基础。这是网络造句内容丰富多样的内部原因。前文中谈到何自然先生提出了语言模因论,它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在语言、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人们对于语言的继承使已有的每一个字、词、句、段落、篇章都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对语言模因的复制、模仿又使语言不断发展。
      语言的性质和作用促进了网络造句内容的多样性。语言具有经济性,以方便人们的交流。在一场网络造句运动中,每一个造句模板从特定的社会热点话题中凝结出来,意义丰富但很凝练。然后这一模板成为网民造句的模仿对象固定下来,便成为一个语言模因。接着这一语言模因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信息,成为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由于语言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因此这一语言模因穿梭于不同的人群中,成为每一个个体表达不同思想、情绪、观念的载体,指挥着全民造句的大赛。网民运用造句模板进行造句,在模仿中语言有所变化、创新,会使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社会方言出现很多新的变体,使语言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结 语
      网络造句是新媒体时代在网络公共空间中新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公民对社会热点、时事政治进行关注、反思的结果,这个过程促进了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建设。但这种行为本身具有娱乐性、游戏性、消遣性,使得网络造句现象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利用而走向偏激的极端,如何防范它演变为网络文化软暴力,笔者目前无法确定,有待于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网络造句:值得思索的文化现象[EB/OL].http://www.省略/edu/system/2010/10/31/010993706.shtml.2010-1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省略/special/cnnic28/.2011-06.
      [3]靳琰,张婧.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辨析[J].人民论坛,2010(3).
      [4]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推荐访问:造句 初探 现象 网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