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_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

    时间:2019-04-14 03:16: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这样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激“疑”;求“变”;引“趣”;导“胜”;留“味”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提高教学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目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会。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互质数”概念后,我提出如下问题:“3与7互质、7与11互质、3与11也互质;5与18互质、18与23互质、5与23也互质。想一想,是否有这样的规律:如果A与B互质,B与C互质,那么A与C也一定是互质?”这样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在教学中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我们可提供条件:“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让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解答。学生由此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引“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面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进行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可以理解为: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第二种解法可以理解为: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总之,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自觉思考问题。
      四、导“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适当开展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氛围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教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我开展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效果很好,做错的同学只是个别。又如“笔算除法”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六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邻位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不仅比速度,而且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这样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五、留“味”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习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例如,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在课的结束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求近似值的方法,如果个位上的数小于5的,通常把个位上的数舍去,把个位改写成0,十位不变;如果个位上的数大于5或等于5,通常把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十位上的数加一,得近似值。那三位数以上的数求近似值有什么方法呢?”此时设置悬念:“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

    推荐访问:主动权 学生自主 学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