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浅议中国学生听力理解中的“心译”现象 短文听力理解

    时间:2019-02-11 03:19: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现代的外语学习中,语言交流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听力理解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中国学生的听力能力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因为在中国学生的听力理解中存在一种把听到的内容翻译成中文的过程―― “心译”现象,主要反映出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性。
      关键词: 中国学生 听力理解 “心译”现象
      
      一、引言
      
      在现代的外语教与学中,外语交流成为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人们不仅要能通过文字材料来获取信息,更要能听懂对方的话语进行言语的交流。为保证交流的成功,听力理解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项技巧。只有当讲话内容被另一个人所理解,这种讲话才能构成交际。而以课堂为基础的听力理解由于其独特性和信息处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听者受到母语思维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影响交流的进行。笔者在日常听力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倾向于把所听到的内容先翻译成中文,从而对理解造成了障碍。
      
      二、听力理解的过程和特点
      
      英语听力不是两种语言之间词汇、句子和语法的简单的转换,实质上是更深层次上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认知体系相互置换的复杂的过程。听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限时性,声音转瞬即逝,要一字不漏地记住原文是不可能的。所以,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是很难达到完整的理解的,听力理解是一个需要听者将所听到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框架进行动态匹配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Anderson(1985)从认知理论出发,把听力理解分为相互联系又循环往复的三个阶段:感知处理阶段、切分阶段和运用阶段。在感知处理阶段,听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听力材料本身,并将所听到的内容暂时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在切分阶段,听者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内容切分成句子、短语、单词或者其他语言单位,并在大脑中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建构意义,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在运用阶段,听者将借助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
      听力理解的过程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者并不是消极地或被动地运用听觉来接收信息,而是通过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能动的认知推理,来理解说话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其次,听力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意义并不是现成地存在于语言材料之中的,不同的听话者对于同一个单词或句子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任何细节都表达出来。因此,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者需要根据语言材料所提供的线索以及自己的社会经历和背景知识创造性地建构意义。最后,听力理解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力理解涉及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听力理解是交际双方在相互作用中磋商意义的过程。特别是在面对面的语言交际中,说话者可以通过听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身势语来判断听话者是否理解自己的意义,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语言。
      
      三、中国学生听力理解中的“心译”现象
      
      所谓中国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出现的“心译”现象,即中国学生在听到听力材料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其翻译成中文的过程。这样Anderson的听力过程就增加为四个阶段,即在感知处理阶段和切分阶段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翻译的过程,影响了听力理解的速度及正确性。
      而中国学生听力理解中的这种“心译”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初期阶段高度地依赖已经掌握的第一语言结构的知识,也意味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阶段,学习者初步形成的第二语言形式结构系统常常建立在第一语言的结构之上(Macwhinney,2001∶80)。生活在单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通常会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应该是相互对等的,即他或她所使用的语言的词汇或句型在另一种语言中必定有与其对等的词汇或句型。刚刚学外语的学生会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考虑要表达的意思,再到所学的外语中去寻找对等的表达方式。这种对于母语的依赖就是中国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出现“心译”的现象的原因。
      很明显的这种“心译”现象对听力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Transfer)也曾提到: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到后一项学习任务的进行。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造成影响外语学习的有害迁移。Lado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提到:“我们假定,学生在接触外语时,会感到其中有些特征易学,有些难学。那些与本族语相似的要素,他们会感到简单;而那些不同的要素,他们会感到困难。教师如果将学生的本族语与他们所学的外语加以比较,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困难所在,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四、应对这种“心译”现象的教学措施
      
      为了消除这种“心译”现象对中国学生听力水平造成的影响,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消除母语的干扰。
      1.养成复述的习惯
      听后立即复述的方法不仅能加强记忆,而且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口”这一器官上,有助于消除“心译”。在听录音时学生可以以仅落后1―2秒的时间立即重复原句,以帮助强化记忆。有人曾做过实验,结果表明:“一个语言信号只经过外耳道,在大脑中理解记忆的可能性假设为一,那么经过口头复述,在大脑中理解记忆的可能性则为三。因为同一信号经过外耳道传入大脑,而另一部分声音则直接从口腔经过内耳道传入大脑,所以,复述一次的效果是不复述的三倍。”因而,在平时训练中很有必要加强复述练习,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听懂部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重新理解、咀嚼未听懂部分,从而有效捕捉并记录重要信息点,提高准确率。
      “立即复述”关键在“立即”二字,若等到一句话念完了再去复述,就很难记清全句,复述也就失去了意义。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当一句话刚一开始,就以仅慢1―2秒的速度紧跟其后,出声跟读,仿佛复述是原试句的回声,并在复述的同时进行理解并作记录。集中注意力,纠正发音,复述多了,还能培养语感,有助于口语的提高。
      2.做笔记(Note-taking)
      做笔记能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提高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能帮学生减轻大脑的负担,使其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比如记下文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各种数据、事实和理由等细节性的信息,能避免大脑因为信息存储量过多而不能准确地记忆和理解所听内容。好的笔记应是对所听内容作出的简要提纲,可以用关键词,也可以用短语或句子来表示,关键是要简洁、明白、快捷。也可以边听边快速核对A、B、C、D各项内容,用对错号加以标示,或针对不同选项就内容做简单笔记(后两种方法在短对话部分较实用)。
      
      五、结语
      
      听力理解是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和背景知识,把听到的内容迅速地转化为信息的过程。由于其转化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也有其独特型,而中国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心译”现象也说明了干扰因素的复杂,在今后的听力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语言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2nd edition. 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5.
      [2]MacWhinney,B.The competition model:The input,the context and the brain.In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pp.69-90.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建平.中国英语学习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戴炜栋,王守元,王守仁等.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6]听力理解的过程.26 March 2007.http://www.省略/shownews.asp?newsid=1135

    推荐访问:中国学生 听力 理解 现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