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李鸿章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时间:2019-02-09 03:14: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李鸿章是近代外交的代表,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关键词: 晚清外交 李鸿章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晚清的历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有太多的屈辱和灾难。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在被列强用鸦片、廉价的商品和炮舰打开了大门之后,不得不面对陌生的世界,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近代外交也就应运而生了。提到晚清的外交就不得不提李鸿章,他是晚清外交的代表,他在三十多年的兴洋务、办外交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外交理念,我们今天就分析他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
      一、“外敦和好”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这一方针可以说是晚清政府对外政治方针和洋务运动的总纲,它的“内”和“外”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外敦和好”是为“内要自强”服务的,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外和”是否促进了“内强”呢?
      “外敦和好”,李鸿章对这一点作了具体阐述,主要包含两个观点:第一,“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即幻想双方信守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维持现状,也就是承认和接受已经形成的半殖民地秩序,而不是力图加以改变。他怕因改约而引起列强的不满,招致更大的麻烦。第二,坚持“羁縻”政策,对列强以“信义笼络”,也就是即使遭到列强侵略时,也要尽可能地采取非武力的、妥协退让的政策。
      晚清政府对这一政策是认真贯彻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中法战争中,战前用“不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不可衅自我开”的方针为战争定下了基调,认为中国一向“兵单饷匮”,即使一时战胜,也未必历久不败;一战战胜,也未必各口皆守,如“兵连祸结”,就会动摇全局,所以在镇南关大捷后依然下令停战,更是以胜求和,签定《中法新约》,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的“不败而败”正是源于这种“外敦和好”的思想,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李鸿章也因此成为众矢之的,被比作秦桧、贾似道。
      这种政策的实施,给中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不仅使清政府“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而且束缚了自己反侵略的手脚,更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从而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学者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状态下,李鸿章的这一做法是比较明智、比较务实的。对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是为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服务的,这种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为了维护个别利益而牺牲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屈从于列强的方针政策,是不可取的。那么晚清政府为什么还要实行呢?李鸿章提出这一政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二、“内要自强”
      李鸿章的依据就是这一政策的下半句:“内要自强”。李鸿章曾说:“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意为通过一时的忍让来保和局,在和局的基础上“徐图自强”,只有“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他的意思就是通过忍让来保和局,以和局来促发展、求自强,进而再保和局。“自强”是根本,“自强”与“保和局”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李鸿章对这一方针的理解好像很有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行,即使有部分的实行,其结果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我们可以看看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开始了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结局,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它取得的成就与日本同期进行的明治维新相差很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没有跳出封建统治者的狭隘思想的限制。
      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剿发捻,勤远略”,深刻地说明了洋务运动的目的。在洋务运动期间,他们的指导方针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西方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军火日新月异,不惜费而精利独绝,故能横行于万里之外”,所以向西方学习就局限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上。他们的这种观点也就使得武器和制造技术虽有所进步,但政治和军队却越来越腐败,导致在战争中“将则以不谙战阵者为之,兵则以吸食洋烟者充之”,结果“军无纪律,遂至不战而溃”。如中法战争中驻守北宁的清军将领徐言旭不懂军事,又骄傲轻敌,“事前既疏于布置,临敌复勇于溃退,敌犹未至,望风而遁”。除此之外,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把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恢复封建剥削制度视为诸种“善后工作”的“第一要务”,清政府规定“有主之地”一律归“原业主永远执业”,“责成业主招佃垦种”,而且全面恢复城镇中的封建统治和旧的生产秩序。
      综上所述,“自强”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看,无论中外“和好”的时间有多长,“自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保和局”来看,李鸿章为实现其想象中的“自强”,面对列强的侵略,往往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以求长期的稳定,从主观动机来说,“求和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大量的史实证明,一味地妥协退让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让他们变本加厉,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和气焰,如甲午战争后签署《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对中国加大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对于这种轻易妥协退让政策所导致的丧权辱国的恶性循环,在中国海关税务司任职的美国人马士曾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种和解注定了中国的命运,它向全世界宣告着,这是一个富有的帝国,它准备给钱但是却不准备打仗。”反过来,只要中国抗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维护民族权益的,如左宗棠收复新疆,曾纪泽费尽周折地修改《里瓦几亚条约》,都是很好的例证。
      李鸿章所奉行的“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外交理念,二者之间并不能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要想“自强”,首先就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并且要以武装斗争为手段,不能对侵略者抱有幻想,这是近现代史证明了的。李鸿章的这种“外敦和好,内要自强”的观点虽然貌似有理,但在实践中却是行不通的,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参考文献:
      [1]戴逸,顾廷龙.李鸿章全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华书局编辑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3]房列曙.中国近现代史[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自强 和好 李鸿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