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量词在古诗词中的妙用:量词的妙用

    时间:2019-01-17 03:24: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文化渊源深厚,文字表意丰富,中国诗歌语言精美,意蕴丰厚、深远,耐人寻味、探磨。古诗词中的量词不容轻视,仔细把玩,别有一番境界。   外国学子学习汉语,掌握各类量词的不同用法,如一把尺子、一匹马、一口井等,总视为畏途。在英语中,一个“a”或“an”字,就充分包罗在内了。如果让他们研读我国古典诗,要探明其奥蕴,就更难了。李白的诗“长安一片月”,“一片月”与“一轮月”、“一弯月”有何区别?杨万里《游蒲涧呈周帅蔡漕张舶》中有“海水去人一弓远”,《望江亭》中“见官人远离一射”,我们知道“一箭之地”指一箭之射程,那么“一弓”、“一射”与“一箭”词义是否完全等同呢?看来,深入了解量词在词中的特殊用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赏和理解是很有助益的。
      苏轼的《定风波》是他贬谪黄州时期的一首名词,通过途中遇雨一件小事,抒写其在逆境中随遇而安的旷达胸襟。其上半阕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句,一般注家的解释为:“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经惯,任其自然。”这里把“一蓑”释为“一件蓑衣”。但是,此词前有作者小序说:“(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明明交代“雨具先去”,怎么可能“披着蓑衣?”更重要的,如有蓑衣遮身,就不能凸现顶风冒雨,吟啸自若的词人形象,也无法深刻地表达作者面对困境,恬适裕如的高旷情怀,与此词的主旨背戾不谐了。所以,此解实不妥。
      “一蓑”似与词序中“雨具先去”矛盾。元代延�刊本,明代万历《东坡外集》本注“一蓑”为“一莎”,则作“一川”解,较胜。“一川烟雨”类似于贺铸的名句“一川烟草”,乃指平川广野上烟雨弥漫。
      有的学者也发觉“一蓑”与“雨具先去”的矛盾,因而别求解释之途。认为“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心中事……他是想着退隐于江湖。”用“蓑笠”、“烟蓑”以表示归隐,在古代词文中不乏其例。但细按苏轼此词脉理,前半写“遇雨”,后半写雨后“遂晴”,纯用叙事笔法述说先雨而后晴的全过程,仅在上、下阕的结句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各就眼前景生发议论,点出超旷�然的心绪。如是“归隐”之意,当时处于被“监控”地位的苏轼,实无归隐的现实可能性,也与作者豪迈、旷达性格相背,而且词的前面又以“穿林打叶”的雨声开篇,所以“一蓑烟雨”应是实景,并非写“心中事”。
      “一蓑”,如释为“一件蓑衣”,“蓑”为名词,实际这里应作量词用,但比一般作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量词要复杂、丰富,可以说是量词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用法。唐代郑谷《试笔偶书》云:“殷勤一蓑雨,只得梦中披。”天公“殷勤”兴作的是“一蓑雨”,作者“梦中”所披者也是“一蓑雨”,若径视作“披着一件蓑衣”,兴味会顿失。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雨一蓑”即“一蓑雨”,依日常生活而言,“雨”当然不能用“蓑”来计量,但在艺术领域中却完全允许。“一蓑雨”比之“一场雨”,在人们的审美鉴赏中,还能增生出别一番感情色彩和文化意味。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有句云:“一犁烟雨伴公归”。这里“一犁烟雨”用法与“一蓑烟雨”相同,都由名词作量词,但所用名词必与此“计量”的对象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不能随意搭配。“一犁烟雨”,殆渭雨量充盈适中,恰宜犁地春耕。徐绩《晚春和张文�》云:“恰得一犁雨,田事正火急。”此处的“一犁雨”,比之“一场透雨”之类,已衍生出与耕作有关的意义,更凭添一种欣喜、庆幸的气氛。量词的活用和妙用,不仅扩大了诗歌意象的涵义,而且也使诗境充满动感的活力。
      责任编辑薛小琴

    推荐访问:量词 妙用 古诗 词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