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探寻平凡人的人生价值_探寻“发现”的过程价值

    时间:2020-03-01 07:34: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童年的发现》有两个清晰的叙事板块――“童年发现”和“受到惩罚”。其中“童年发现”作为核心内容描写了作者因梦境的困惑,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与研索的过程并最终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的事。教学中,我们似乎会更多地关注梦境的奇妙,或者为作者自豪的发现感叹不已,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容易贴上惯性的标签――总以说教的方式收场。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因(梦境起源)果(发现规律)之间所藏匿着的“发现”的过程价值。而严格来说,作者童年的“发现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在探寻“发现”的过程中,作者所表现出的这种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刨根究底、坚持不懈等基本科学素养和探索方法,便是“发现”的过程价值之所在。
       那么,探寻“发现”的过程价值的密匙在哪呢?我们不妨聚焦作者关于胚胎发育规律的那段描述: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透过“哈”“格外高兴”“大概还没有人”等语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那种重大发现后的惊喜、激动、兴奋甚至带点得意的神态。但是我们也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发现时竟然用了“简单”这个词。这在作者看来如此简单的发现,是真的那么简单地被发现的吗?毫无疑问,紧扣“简单”一词,可以引发学生的反诘思辨,可以触发对“简单”背后所蕴涵的“不简单”的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形成指向研索“发现过程”的巨大阅读张力。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价值之所在。
       那么,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发现过程其实并不简单?
       不简单之一:深度问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作者以近乎素描的笔触(没有任何对话时的神态、语气等修饰成分)记录了他与老师之间的问答,这让我们想见当时对话的连贯性和作者急于求答的渴盼性。而且细读这些问答我们也可以发现,作者的每一个问题都衍生于老师的回答中,也就是说,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作者的思考呈阶梯式不断纵深推进。我们可以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师生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这种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答节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问答中,感受和发现作者的思考逻辑、思考方式和思考品质(强烈的探索欲望、不弄清楚决不罢休……)以及这份深度思考中所蕴涵的“不简单”。
       不简单之二:体验“痴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整个文段其实都是围绕“痴迷”来展开的。我们不妨从痴迷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辐射开去。“痴迷”的“痴”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病字框”,声旁是“知”,其实最初的“痴”字,“病字框”里面是个“疑问”的“疑”字,心中有疑而成病就是“痴”。联系“痴”字的字理,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痴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哪些细节特别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比画比画“翻来覆去”的动作,此时在作者的眼中只有什么?(鱼儿、疑问、思考……)我们甚至还能听到已经痴迷的费奥多罗夫不时地自言自语些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召唤和打开,作者这一幕“痴迷”的鲜活形象便有声有色地建构在我们的体验中了。
       当然,教学仅仅停留在这儿,显然还是不够的。
       “类似于这样痴迷的事例,在作者的生活中还会有吗?”
       出示:他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_________。
       我们还可以借助读写结合的手段,通过想象写话,让学生把“痴迷”这个抽象的词语“视像化”“动态化”,从而让学生也如作者一般去历经那一幕幕痴迷的画面,而且透过这一幕幕痴迷的画面,试着让学生去感知作者痴迷背后的那一份“不简单”的执著、投入和决不轻言放弃的科学精神。
       在历经童年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解读了“简单”背后那些“不简单”的价值因素。此时,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回溯,再次呈现作者对“发现”的描述,发起讨论:你是否完全认同作者关于胚胎发育规律的描述?经过进一步地审视,我们发现作者所描述的胚胎发育规律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有些幼稚、可笑。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在九岁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思考和发现吗?没有。所以,联系到作者才九岁的年龄,这个发现真是太不简单了。而正是这种“简单”中的“不简单”,才使得作者最终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伟人。(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